木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胃病养生药膳49则
TUhjnbcbe - 2021/8/2 16:05:00

导读:如何解读胃镜报告(1)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多呈苍白色或灰白色,弥漫性或局灶性分布,也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而平坦,外观黏膜薄而可透见紫蓝色血管纹,有些地方因小凹上皮增生而显示颗粒样小结节。(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易充血,色泽较红,可有黏膜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液分泌增多,表面可见白色渗出物,有时伴出血点和少量糜烂。

(一)姜橘饮

[来源]《家庭食疗手册》

[组成]生姜60g,橘皮30g。

[制法用法]水煎取汁,代茶饭前温饮。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除满消胀。

[应用]脾胃气滞证。用于痰湿阻滞或脾胃虚弱,致使中焦脾胃气滞之胸部满闷、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口淡无味、苔薄或稍腻等。临床对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或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等有上述诸症者也可用之。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痰湿阻滞或脾胃虚弱、中焦气滞所致,治宜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方中生姜辛温,入肺、脾、胃经,解表散寒,降逆止呕。橘皮苦平,入肺、脾二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草拾遗》载陈皮“去气,调中”,《名医别录》也说:“主脾不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泻。”两味合用,共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消胀止呕之功。

[附方]

1、陈皮肉丁(《中国食疗学·养生食疗菜谱》)由陈皮25g,猪瘦肉g,葱节25g,姜40g,花椒7g,干辣椒段50g,食盐、酱油、绍酒、白糖、鲜汤、醪糟汁、麻油适量组成。本方与上方功用基本相同,但辛行温通之力更强。

2、生姜粥(《饮食疗法》)由橘皮10g,生姜20g(绞汁),粳米30g组成。此方功用同姜橘饮。

(二)柚皮醪糟

[来源]《重庆草药》

[组成]柚子皮(去白)、木香、川芎各等份,醪糟、红糖各适量。

[制法用法]

1、将柚子皮、木香、川芎制成细末。

2、煮红糖醪糟1小碗,兑入药末3~6go

3、趁热食用,每日2次。

[功效]理气止痛,疏肝和胃。

[应用]肝胃气滞证。用于肝胃气滞之胸胁及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呃逆、不思饮食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肝胃气滞所致,治宜理气止痛、疏肝和胃。柚子皮厚,耐贮存,是常年清口爽神的水果。柚子皮能理气宽中,消食化痰,《福建药物志》载其能“破积散气,止咳定喘”,可用于痰食阻滞中焦所致的脘腹满闷、纳呆食少等症。木香辛行苦泄,入肝、胃二经,能疏肝行气、和中止痛,善治肝胃气滞之胸胁及脘腹胀满疼痛。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止痛。醪糟、红糖既温经散寒和血,又健脾益胃和中。全方共奏行气止痛、疏肝和胃之功。

[附方]

1、木香饮(《简便单方》)木香2g温开水磨浓汁,入热酒调服。功效行气止痛。适用于气滞证之脘腹胀痛、胁痛、腹泻、里急后重、食少呕吐等。

2、佛手茶(《民间验方》)鲜佛手25g(干品10g)。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证之胃脘胀痛等。

3、佛手酒(《医院方》)佛手g,栀子10g,五加皮20g,高良姜10g,木瓜10g,当归15g,肉桂5g,桂花10g,陈皮10g,紫丁香52,砂仁5g,冰糖g,白酒2L组成。功效疏肝解郁,理气调中。适用于肝郁气滞证之胁肋胀痛、胸闷嗳气、腹中冷痛等。

(三)良姜鸡肉炒饭

[来源]《中国食疗大全》

[组成]高良姜6g,草果6g,陈皮3g,鸡肉g,粳米饭g,葱花、食盐、料酒各适量。

[制法用法]

1、高良姜、草果、陈皮洗净,加水煎取浓汁50mL,鸡肉切片。

2、起油锅,放入鸡肉片,加料酒、葱花煸炒片刻,倒入米饭,加食盐、味精及药汁再炒片刻即成。

[功效]散寒止痛,燥湿行气,降逆止呕。

[应用]寒湿中阻证。用于寒湿中阻之脘腹冷痛、胀满、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寒湿中阻所致,治宜散寒止痛、燥湿行气、降逆止呕。方中高良姜辛热,散寒力强,能“除一切沉寒痼冷”(《本草汇言》),治“腹冷气痛”(《药性论》),不仅可散寒止痛,尚有止呕之用,主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草果辛温,燥湿温中,用治寒湿阻滞中焦、脾胃气机逆乱之脘痛腹胀、恶心嗳气、呕吐反胃等。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善治寒湿中阻之呕吐、呃逆。鸡肉温中益气。上四味皆为辛散温通之品,且辛香燥烈,同入脾、胃二经,相辅相成,共奏散寒止痛、燥湿理气之功,用之炒饭又具健脾益胃之效。因此,对于体质虚弱,寒湿中阻,脾胃气滞或逆乱的病证尤为适宜。

[使用注意]本方性偏温燥,故胃热或阴虚者不宜使用。

[附方]

1、良附蛋糕(《中国食疗学·养生食疗菜谱》)由高良姜6g,香附6g,鸡蛋5枚,葱白50g,熟猪油g,食盐2g,味精1g,湿淀粉15g组成。

2、豆蔻馒头(《大众药膳》)由白豆蔻15g,面粉g,酵面50g组成。

此二方功用与良姜鸡肉炒饭基本相同,而良附蛋糕因有疏肝行气止痛的香附,故也可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脘胁疼痛的治疗。

3、丁香汤(《圣济总录》)由母丁香3粒(捣碎),陈皮10g组成。功效温中和胃,降逆止吐。本方止吐作用显著。

(四)薯蓣半夏粥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山药30g,半夏30g,白糖适量。

[制法用法]

1、山药制成细末。半夏用温水浸泡,淘洗数次以去矾味,加水煎煮5分钟,取汁m10

2、将半夏汁倒入山药末中拌匀,加清水适量煮3~5分钟,入白糖调味。

3、每日3次,食用。

[功效]健脾益胃,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胃气上逆证。用于脾胃虚弱,痰湿壅盛,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脘痞纳呆、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沉缓或滑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脾胃虚弱、痰湿壅盛、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益胃、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薯蓣又名山药,味甘性平,不燥不腻,能补脾、肺、肾三脏之气阴,既是一味补药,又是日常佳蔬,用治肺、脾、肾气虚诸证。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善治脏腑之湿痰及胃气上逆之呕吐。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白糖甘寒,清热生津,与兼具养阴作用之山药相配,既可防半夏温燥伤阴,又能矫味。三者合用,共奏健脾益胃、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

注:半夏非药食同源中药,能否使用按医嘱

[附方]

生姜和胃茶(民间验方)由生姜3片,红茶1撮组成。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适用于胃寒气逆证之呕吐、呃逆等。

线下门诊信息

地点:医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胃病养生药膳4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