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是西藏的重要特色产品,主要以线香的形式生产使用。
藏香源于三千年前的苯教的燃香祭神仪式,公元年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印度的莲花生来藏传法,莲花生在了解藏区宗教信仰后,将苯教的一些地方神收为佛教自己的护法神,并把对地方神的香祭仪式也纳入到佛教仪轨中,并在吸收过程中将南亚地区的香料与藏区本地的野生香料进行配制,有了藏药香的雏形。
其后宇拓等藏医学大师的出现,促进了藏香制作的发展,使藏香制作逐渐形成以药材为主要原料,使用藏医学方法的酿制技艺而独具西藏特色的技艺。
藏香制作以需要大量药材而闻名世界。藏香原料以松柏为主,有麝香、穿山甲、金、银、铜、铁、珍珠、绿松石、九眼石、红珊瑚、藏红花、降香木、檀香木、香豆蔻、肉豆蔻、白豆蔻、丁香、广木香、土木香、沉香木、云南樟木、黑安息香、乳香、岩爬花、没药、诃子、龙脑香、甘松、肉桂、芫荽、砂红、当归、冰片、藏酒、唐古特青兰、榆树皮等几十种原料。
后藏藏香制作作为藏族制香的一大派别,在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制作过程也具有有别于藏区其他地方的特色。如酿香过程中,必须要用头道青稞酒酿制七天七夜等。制作后藏藏香的一般步骤为释毒、调配、捣磨、蒸煮、酿放、挤线、上卷、包捆。
传统的后藏藏香制作以可以食用为标准,必须对一些具有毒性的制香原料进行释毒,释毒方式以藏医学理论及操作方法为依据。各种原料调配与捣磨的过程根据制香原料的效用及调配比例而不同,如用量大的柏木、降香檀木等以及用量较少的穿山甲片、降香、麝香等都是单独磨成粉,而用量相对平均、无需单独释毒的白豆蔻果、香豆蔻果、藏红花等按比例调配后一起捣磨。
取用木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蒸煮是藏香制作中最具特色的一环,其过程为在大火烧起的铁锅中倒入按比例调成的藏香原料,并放入洗净的铁锹、榔头等铁制品,适时灌入青稞酒并搅拌均匀。
放入与蒸煮铁块是为了让各原料的香均衡融合而产生香味,倒入青稞酒是为下一步的酿制做好淮备。完成蒸煮程序后,可以将热气腾腾的制香原料放入牛毛袋中开始酿制过程。酿制时必须将袋口扎紧并存放在阴凉处,根据外部气温的不同,以加盖覆盖物的方式保持香料温度的恒定。酿制时间一般为七天。
藏香匠人演示传统藏香制作技艺
酿制结束后开始制作线香。线香制作必须先将酿成的香料加水和均匀,和好后将香泥填入“拨如”线香角中挤成线状,线香在置香板上要求粗细稳定、排布整齐、长度统一。线香开始晒干过程后,待线香不干不湿时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进行上卷的程序,即用胳膊将线香来回压滚,以让线香更加紧实而不易断掉或熄火。制香的最后程序是包捆,包捆藏香的线一般以红色为主,也使用*、橘*、粉红等色,包捆的线香数量一般以58根一捆为主,或根据线香的粗细、贵重程度而有所变化。
有别于其他制香技艺,藏香在制作中一定比例的原料并非香料,如旧铁片、青稞酒、酒曲、榆树皮等的使用,这是为了让香味更加地道、沉稳,另外因放入的香料几乎都为药材而对治疗各种疾病以及解除疲劳、增强身体免疫力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藏香制作在藏族居住区都有分布,后藏藏香制作主要分布在年楚河流域的日喀则、白朗、江孜等地。
穿山甲片是藏香制作最为重要的原料,其研磨过程也最为长久。穿山甲片在石臼中配上水进行研磨,研磨时必须在暗室中进行,不得见阳光。据说,骏马在研磨的天数能跑多远,藏香的香味就可以传多远。据说,藏香研好时天上有雄鹰盘旋,地下有蝎子蹿动。
//制作藏香所需主要工具:
捣碎香料用石臼,和泥用“雪”木盆、“久钦”木锹,蒸煮用大锅,酿制香料用陶皿和“吉”牛毛袋,挤香线用“拨如”,裁切、整理香线和清理“拨如”用“狄”刀。主要香种:1.菩提香,含有穿山甲、麝香等贵重药料,用于重要节日庆典等。2.日常香,以红白檀香为主料,用于日常生活当中。3.药香,根据医疗所需,具体调制,一般用于病人。经典香种有香豆蔻五十、香豆蔻三十五、穿山甲片四十八、穿山甲片十五、降香二十八等。
如今随着过度的市场化、药材原料的稀少,加上制作秘方并不外传,传统的藏香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在制香机械化、过分追求效率的今天,原始手工生产、制作过程全的藏香已经成为绝品,在藏香走俏全世界的今天,传统的藏香制作技艺亟待保护。
在西藏,藏香是信教虔诚礼佛的最佳伴侣。点燃一支藏香,沁人心脾的幽香弥漫进人间。无论是恢宏的庙宇,还是寻常人家的佛堂,都能闻见这熟悉的味道。源自天然、纯手工制作的藏香,让整个藏区都氤氲在一片佛国的安详中。
在藏族人心中,藏香连接着尘世和天界,只要心中的信念不灭,藏香就会像无数藏地的秘密一样,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大地上留传下去,而伴随着藏香的点燃,也将人们的祝福与愿望带向遥远的天际,诸神也必将护佑着这片人间净土。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