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医大师方和谦立法用药应重视这六字诀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方和谦国医大师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在中医学看来,保胃气、存津液,应当予以重视。首届国医大师方和谦认为,中医治病的原理,是以脾胃为本。百病皆可因脾胃虚而生。若脾胃受损,则使百药难以施用,五脏六腑难以荣养,而诸病丛生。方老在立法用药方面,尤其重视“保胃气,存津液”。我们一起看方老的详解——

方老临证治病重视保胃气,存津液,并常告诫我们人以胃气为本。方老说:胃这个脏器像个袋子,主腐熟消化,司新陈代谢。所消化之物由胃入肠,故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顺。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记载。《伤寒论》中“凡病,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论述也体现了人以正气为本。邪正交争,只要正气不败,就可以扭转病情。

“人病脉不病曰生”,从脉学体系来说,也是很重视胃气的,其表现在“缓脉”上。“缓”为脉象和缓均匀,是正气不败之象(脉弦缓、脉浮缓)。“人有根本,脉有元气,故云不死”(《难经·十四难》);“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诊脉要重视缓脉,重视尺脉。通过三部九候可判断预后,识别真元时,脉学理论也值得借鉴。实际上是证有定型,脉无定体,随人而异。

脉无定体

脉浮者病在表,可用麻黄、桂枝解表。如张仲景所说发汗用麻黄汤;脉浮弱者,外证未解,可发汗,宜用桂枝汤;发汗后脉沉迟,桂枝新加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人的素质不同,又脉无定体,故感冒病证不都是浮脉,但均需解表药,并因人而宜。辨证立法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灵活又机智。

辨证

有是证用是方,有是法用是药。辨证需准确,稍有差错,就药不对证,使病人受损。

《伤寒论》全书共条。著名伤寒大家陈慎吾曾指出:《伤寒论》条,也可作个病人看待,也可作为一个病人看待。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衰竭。由表及里,病情演变后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病好了,是有元气。“凡病,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仲景此条提示了“扶正”的重要意义。《伤寒论》书中没有任何一条提示“保胃气”,但提示“若亡津液,必自愈”。胃者水谷之海,后天之本,要注意保胃气,存津液。同为表证,实人病表发其汗,虚人病表建其中,扶正祛邪,即立方本意。

方老认为中医治病的原理,是以脾胃为本。百病皆可以因脾胃虚而生。脾胃受损,则使百药难以施用,五脏六腑难以荣养,而诸病丛生。因此,方老治病用药极为重视“保胃气,存津液”。提出“治伤寒注意存津,治温病重在养阴”,“大病体虚,要重在培中”的观点。不但视养阴保津为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原则,同时在治疗内伤杂病时也极为重视养阴存津,保胃气。指出“保胃气,存津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大法。俗语说:“大病必固脾胃。”不管是什么病,只要食欲好,就能延长寿命;没有食欲,就意味着衰弱,胃气已败,胃气已竭,后天之本就不能继续,故治病的原理也就是“治胃气为本。”治病方法是“五味入胃,各归所喜”,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药之一气之偏,治人之一气之偏。保胃气,存津液,调节阴阳是一切治疗的大法。

方老临诊先辨“胃气”之有无,“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患者食欲良好,二便正常,脉象从容缓和有力,是有胃气的表现,即或有病,也抵抗力强,预后良好。若患者厌食、食少、久泄、面黄、消瘦、久病出现呃逆频频,脉见无根等,均是胃气衰败的表现,预后差。其次方老选方用药注意时时处处顾护胃气。

对体壮者,以祛邪为主,祛邪既是保护胃气,邪气去,胃气即可通畅。胃气虚弱,则宜补养,后天滋生有源,中气得复,疾病才有转机。不管五脏中何脏虚,都不忘以胃气为本。如中气虚弱者,常用参、芪、术、草、枣之味以补之,佐以神曲、陈皮使之补而不滞;中焦虚寒,老年人体肥,运化不足者,干姜温之,佐以山药、玉竹、石斛以防刚燥之性伤胃;湿盛者以薏苡仁、茯苓、苍术以燥之;中脘气滞者,以佛手、香橼、陈皮理气不伤阴;胃阴虚有热者,以沙参、石斛、知母清之;热去而胃燥者以玄参、麦冬、玉竹润之。

总之,方老“保胃气”用药原则可归纳为:

①用药量宜少,药味不宜过多。

②苦寒败胃、腥腻重浊之品尽量不用,很少应用黄芩、黄连、龙胆草、夏枯草等药,或是以酒芩代黄芩,以减少其苦寒之性。

③口感不好、难以下咽的药物尽量不选,如白僵蚕虽然能开音、祛风,但也因其味苦而弃用。

④对于危重病、疑难病患者,从调理脾胃着手,使中气得复,邪气自去。

⑤在补益剂中加入陈皮、木香等灵动之品,防其滋腻碍胃。

⑥每每于方剂之中加入炒谷芽、生稻芽、焦神曲等以助运化。

⑦初诊或急症,可每日1剂,一日三服或四服;对于复诊病势已缓或慢性病,应视具体情况,服3剂停1天或服2剂停1天或隔日1剂,目的在于“缓缓胃气”,把药物对胃气的影响降到最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