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药性温热,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
(一)附子
1.入药部位
/p>
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
2.性味归经
/p>
大热、大辛、有大毒。入十二经。
3.功效:
温中散寒,除湿止痛,回阳救逆。
4.主治与配伍:
(1)寒伤脾胃:eg,附子理中汤。
(2)心肾阳虚:eg,四逆汤。
(3)风寒湿痹:常其它祛风湿药配。
附:乌头
为乌头的主根,功能除湿散寒。祛风湿止痛比附子强,但散寒不如附子。
(二)肉桂
1.入药部位
/p>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桂树不同形式入药的功效比较:
肉桂:近树根处的最厚树皮。补火壮阳,温中除寒,行血止痛。
桂心:去外层粗皮与内层之薄皮而取中心部分。功能温中散寒,活血、补阳,散寒作用最强。
官桂:肉桂树栽培5-6年的幼树树皮。和肉桂的性味,功效相似,但略逊于肉桂。
桂枝:肉桂的细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三)小茴香
1.入药部位
/p>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2.功效与主治:
祛寒止痛,健脾理气,和胃暖肾。主治脾胃虚寒(常与干姜、木香等配伍)、寒伤腰胯(如茴香散)。
(四)艾叶(艾绒)
1.入药部位
/p>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2.功效主治:
温经止痛,祛湿散寒,止血安胎。
主治宫寒不孕,胎动不安、肚腹冷痛,子宫出血。
(五)花椒
1.入药部位:
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实。
2.功效:
功可散寒除湿,温中止痛,还能杀蛔虫,
3.主治:
肚腹冷痛、泄泻、蛔虫、疥癣湿疹。
(六)灶心土(伏龙肝)
1.药物来源:
为烧杂草和木柴的土灶内焦黄土。
(七)灶心土(伏龙肝)
2.性味归经:
辛、微温。入脾、胃经。
3.功效与主治:
收敛止血,温中止呕。主治脾胃虚寒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