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芳香只能用来熏香那你真的小瞧芳香文化了 [复制链接]

1#

芳香健康文化与中国传统香文化同出一辙,也是从远古的“燔材祭天”、“神农尝百草”、到“香草佩戴”驱疫避秽到进入本草经、备急方、本草纲目、理瀹骈文等。而香文化还更加宽泛的走了一条宫廷贵族、文人雅士、佛道宗教、后宫佳丽、黎民百姓修心养性、陶冶情操、雅致养生的文化精神路线。

而这条路上的代表人物和事件比比皆是:屈原佩香喻高洁;孔子以兰比君子;朱熹香通哲理;文人的香助诗兴;雅士的品香斗茶;宗教供养修炼、民间祭祀驱魔等。

香药应用更是广泛:芳香化湿,亦有称为“芳香辟秽”者,其中秽与湿同指湿邪为病,湿邪致病多侵犯脾脏,使脾困失于运化。芳香药性多偏温燥。《神农本草经疏》将这类芳香药单列为“香燥药”,包括沉香、龙脑、藿香、豆蔻、丁香、乌药、香附、木香等。本类药具有醒脾化湿、燥湿健脾之功。《本草求真》中指出“凡药色*,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可见芳香药的化湿作用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诸症。在《神农本草经疏》所列的“脾虚十二证”中就有“八证”使用了芳香来醒脾健脾。芳香行气,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芳香药有疏理气机的作用。《神农本草经疏》将具有行气作用的芳香药归为降气药,如降真香、郁金、沉香、乌药等。这类药物主归肺、肝、脾经,而肺、肝、脾与人体气机的调畅关系最为密切,主司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故能治疗气机壅滞所引起的疾病。《本草求真》中记载“气塞宜通,在心与肺,则有宜于熏香、安息香;在脾,则有宜于川芎、香附。”所用之药亦多为芳香药。芳香开窍,凡具有辛香走窜、芳香开窍,以通关开窍、醒神为主要功用的药物,谓芳香开窍药。心藏神,主神明,心窍通则神明有主,心窍阻则神明内闭,出现神志昏迷症状。开窍药味辛,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有通关开窍之功,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樟脑等。《神农本草经疏》中将这类药单列一类,为“开窍”药。《本草纲目》中也明确指出:“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冰片“通诸窍,散郁火”,苏合香“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樟脑“通关窍,利滞气”。《本草从新》对石菖蒲通窍之功亦作了概括,认为其“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窍,利九窍”。通经止痛痛证,特别是实证痛证多为经脉受阻所致,即“不通则痛”,而经脉不通又以寒凝、气滞、血瘀阻遏经脉为多见。芳香药气味辛香,能散能行,既可疏理气机,行气止痛,如木香、沉香、香附子等,又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活血止痛,如郁金、乳香、没药等。加之芳香药性多温,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如丁香、茴香等。去腐消肿,芳香药去腐消肿,主要用于外科。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有云:“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疡,多因荣气不从,逆与肉理,郁集为脓,得香之味,则气血流行。”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鉴》专设“论疮宜用香药”篇,指出:“凡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况疮本腥臭,又闻臭触则愈甚,宜闻用香散之药为妙。”疮疡多因气血逆于肉理而致,故用芳香药物行其气血,如麝香、乳香、没药、木香、丁香、沉香等均为常用之药。综合以上论述可以说:养正——正气、正念、正道、正能量,芳香养正,邪不可干,通络驱秽,扶正驱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