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有幸存至宝,活字生香数百年。”木活字印刷穿越年历史,延续到今天,仍清香如故,实属不易。在我县青街畲族乡睦源村池氏宗祠里,谱师徐世荣一家四口正为平阳池氏续修宗谱忙碌着(有12多人),预计要用两年时间才能完成。
青街畲乡“木活字印刷术”作为我县非遗文化名录之一员,已经入选温州市第二批、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世甫、徐世荣两兄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唐华生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活字印刷术是公元11世纪毕升发明的。在浙南、闽东北一带,民间各姓氏历来有续修家谱之习俗,这使它在畲乡得以流传下来。徐先生合家以此为职业谋生,他们不愿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他们手中湮灭。
01畲乡存至宝 乐自苦中来
谱师徐世甫先生现年86岁,满头白发,容光焕发,只是有点耳聋,但他还清楚记得15岁那年,当时因家境清贫,考虑今后的生计,便拜谱师吴焯三先生为师。拜师在青街李氏宗祠内进行,当时,吴良华等均在青街为李氏续修宗谱。尤其是吴良华先生,对他倍加关爱,悉心指导。师徒行见面礼后,师傅口授“入行五心”,即学习修谱不论年纪大小,首先有恒心,定要决心,务必小心,处处留心,并持之坚心,还教授了检字秘诀诗和书法等。
70多年来,他们从事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排版、校对、塞定、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打孔、草订、切谱、装线、封面、装订等18道工序,以及制字模、写字、刻字等基础工作,虽十分辛苦,但因经他们手续修的宗谱质量优等,博得浙闽一些地区广大群众的好评。刻字印刷昔日曾被称为“刻梓”或“付梓”,因古人有用梓木来刻字,成书付印也可称为“付之梨枣”,这是历代广泛使用梨木和枣木来刻字的缘故。由于梨木质地较柔软、韧性又好,便于刻字,故曰梨木生香。
在徐先生修的(活字印刷)族谱扉页中,至今仍可看见有“平阳县北港徐世甫梓辑”字样。当为一个姓氏修谱梓辑成功后,都要在封面后一页用红笔印刷大篆体字“传家之宝”,以示保存吉利。合族大众皆尊称谱师为“徐先生”。其实这先生二字来之不易,当学徒要三年的苦工,为了修谱技艺更为精湛,徐世甫又继续随伴师傅达12年,前后共15年。“人家称我为先生时,我有说不出的高兴,真有点乐不可言之感。但谁又知道我所受的寒暑劳作之苦呢?但毕竟还是学有所成,没负众望。”
▲谱师徐世甫先生
02修谱传奇人 有心选继承
在浙南闽北地区,人们普遍尊称谱师为“修谱先生”。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若吴焯三(年生)还健在的话,老人家应是岁高龄了。他是一个不入仕的读书人,在当时北港山区颇有名气。吴良华先生也是一位彬彬有礼,有气度的人,操起了祖传手艺修谱行当。父子两代人极力教授徐世甫。世甫又传艺给其弟徐世荣。兄弟之间传奇式继承,要求极严格。徐世荣(年生)19岁时高中毕业,曾担任过三年民办教师。23岁这一年,跟随其兄学习木活字排版、印刷、辑修宗谱。他学写繁体字,磨刀刃、练刻工。《康熙字典》是必备、必查、必通之物。待基础练扎实了,才学全套读旧谱、识支系、排行次、开丁、誊清、检字及排版印刷、装订等技能。因修谱是手工操作,平时亟须人手帮忙,所以,徐世荣又把技艺传给爱妻唐华生(年生)。年1月,华生开始学习印刷等项目。然后他们又再传给下一代徐定州、徐定专等。他们就这样,一代代兢兢业业,将毕生精力灌注在编修谱牒上。
修谱谋生,着实不易,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修宗谱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手工艺一样,遭到打击与摧毁。在僻远的农村,因木活字印宗谱也是民间习俗,只能偷偷摸摸地续修。上门修谱,首先要认真了解该宗族的起源、世代沿袭及迁徙情况。徐世荣说:“国家重视修史,地方重视修志,宗族姓氏则重视修宗谱。从历史上说,君王朝代那是大历史,宗谱记载可说是小历史。”他认为,编修谱牒是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各地各姓氏都用心地保管自己的宗谱。如青街池氏宗祠就保存有皇宋宣和年间、明朝正统、清代及民国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编修的池氏宗谱。他们为今后续修宗谱提供了可靠的始料依据。徐世荣先生说:“为了接兄长修谱的班,我既当学徒,又当先生,确实是专心传承修谱技艺,为人民群众(指各姓氏百姓)撰修家谱,做的也是有意义的长远大事,虽说收入不多,工作辛苦些,但我的名字却随姓氏宗谱游遍各地,也赢得芬芳扑鼻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淡淡的梨木香里,他们在养活全家大小的同时,也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
▲徐世甫的弟弟——徐世荣
03若非寒彻骨 怎得扑鼻香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随着新兴印刷技术的兴起和应用,木活字印刷术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浙南、闽北人民对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宗谱情有独钟,体现出民间浓郁的血缘情结和追根寻源的宗族情结。这就是木活字印刷借助于中国的谱牒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得以生存于畲乡的缘故。
青街畲乡木活字印刷采用的是仿宋体,材料是梨树木,具有耐磨、不断裂、易吸水的特点,所以其印刷作品不易变形,几十年内不会褪色,始终保持颜色鲜艳之感,这更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人文价值,故临近各县民间各姓氏有续修宗谱的,都前来聘请徐先生修谱。
今粗略统计,经他们亲手修谱的有本县南雁镇的陈姓、周姓、朱姓,苍南县矾山镇的邱姓、金姓;福建省福鼎市前岐镇的徐姓、林姓,泰顺县的洪姓、李姓,福建省寿宁县龚姓、叶姓等。修谱作品,如本县陈姓、周姓印刷六部,每部八卷;平阳(青街)池姓印刷总谱八部,每部八卷;苍南县邱姓印刷十部,每部六卷,其他不一一列举,以上均收藏在各氏族之中。
谱师们虽普遍被人们誉为“先生”,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万家灯火之隅,偏居寒祠陋舍,平时吃睡都在祠堂里,忍受着炎夏之暑热、寒冬之冰冷,从不言苦,安心于手工操作。正是他们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这二尺字盘,厮守着祖宗(前贤)留下的这份手艺,才支撑起了人类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梨木春秋,承载了五代,坚持了70多个寒暑冷热的考验,活字生香流传至今绝非易事。“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现以《平阳池姓修谱》为例,有1.28万人的池姓家谱,居住在本县的只有多人,其他多人均分布在福建、广东、安徽、江苏、陕西、河北、台湾、北京、上海等省市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海外国家,这些住在外地的宗亲,每逢修谱(一般15年至20年续修一次)完工,都从家乡带去宗谱,作为追根思源的依据。他们喜爱梨木飘香的家谱,他们会说这是祖宗留下的无价传家之宝。活字印刷是“印刷文化”与“纸山文化”连在一起的情结,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年,徐氏兄弟修谱作品《平阳县南雁镇陈氏族谱》在厦门、福州两地展览交流,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赢得了很高声誉。年,在庆祝中国第二届文化遗产活动中,在县文化部门统一安排下,青街畲乡梨木印刷作品在昆阳镇、腾蛟镇等地展示,受到海内外来宾的高度赞扬。
青街畲乡是温州千年历史文明的文化名乡镇之一,原先竹乡有“纸山文化”的造纸技术,但已消逝,我们希望这一传统印刷术的“活化石”,能够长久地存在平阳人民的视野中,存在于中华文化的怀抱中,愿谱师徐先生一家将古老的中华文明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现在,在平阳能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手艺的谱师已很罕见,愿他们再守寂寞和孤独,把那一个个凝聚着他们心血的方方正正的方块字一一呈现,让这种古老的华夏文明在他们手中延续下去……
来源:文荟平阳
作者:池云亮
编辑:希文
版式:秋雨
小编邀你收藏平阳第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