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酴醾的前世今生酴醾的起源 [复制链接]

1#

这周就是酴醾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了~之所以不继续多写一周的酴醾系列是因为基本上已经描述完了……其实就是想写新的了(诶嘿~敲头~),但是酴醾剩下的一些小细节还是偶尔会当做番外写出来的(何年何日就不知道了~)

接下来几周将进行“中国的蔷薇、玫瑰、月季”系列文章的分享~(没错,这些系列是没什么逻辑顺序的,就是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那种哈哈哈)

野态芳姿,枝头占得春长久

怕钩衣袖,不放攀花手

酴醾的起源

酴醾(亦即大花白木香)至少在年前的宋代就已经盛行于世了,是迄今为止最负盛名的园林造景藤本植物。酴醾多数为3小叶羽状复叶,花梗有刺,小叶柔长,形态特征介于木香(Rosabanksiae)和金樱子(Rosalaevigata)之间。据此,有人推测其为木香与金樱子的杂交种。

为了验明酴醾真身,王先生团队选用48种蔷薇作为样本,进行了线粒体分子遗传实验。结果表明,酴醾至少有一个位点的基因序列与金樱子相同,且来自金樱子的单亲母系遗传。基因序列片段相似性聚类分析同样表明,48种蔷薇中,只有金樱子和酴醾相类,相似度最大(见下图)。这在分子水平上,首次证实酴醾,亦即大花白木香,就是金樱子和木香花的杂种后代。当然,是否还有其他3小叶蔷薇类参与了这一伟大而艰巨的遗传改良,尚需进一步分析。

48种蔷薇cpDNA聚类分析表明(见红色标记),大花白木香和金樱子的相似性系数最高

刘承源·作图

金樱子为古人所用的时间极为悠长,各类本草著述甚多,作为杂交亲本材料之一的物质基础无疑是存在的。

宋代丘葵(公元~年)《金樱子》云∶

"采采金樱子,采之不盈筐。佻佻双角童,相携过前岗。采采金樱子,芒刺钩我衣。天寒衫袖薄,日暮将安归。"

丘葵以一位衣衫单薄的童子冬天在山中怎么采也采不满一小筐的形象,写出了其采摘金樱子果子作草药的艰辛。

姚西岩《金樱子》则写到了秋后采撷金樱子、煎汤保健的情景∶

"三月花如檐卜香,霜中采实似金*。煎成风味亦不浅,润色犹烦顾长康。"

檐卜香即栀子花,同为白色。

那么,酴醾的发源地又是在哪里呢?有文献推测说在福建。但这个推测是不对的。

首先,花朵大过开封咸平县酴醾的那种"县丞酴醾",植于公元年,是现今可据最古老的记录。宋代虽然时有把开紫心花的木香混为酴醾一类,但枝叶像木香、花朵又特别大的,也只有大花白木香,其花径要比重瓣白木香大数倍。(说明公元年在开封咸平县就已经有酴醾了)

其次,梁克家于公元年所著《淳熙三山志》曰福州有酴醾,但周淙于乾道五年(公元年)所撰《乾道临安志》中,亦有酴醾之述。此外,范成大之《吴郡志》中,还可以看到金樱子和酴醾的影子。倒是北宋宋敏求(公元~年)的《熙宁长安志》,花卉类除载有牡丹外,别无长物。(说明酴醾最早出现在福建的记载是年,但是那之前其他地方已经有酴醾的记载了)

此外,基因分析表明,大花白木香的物质基础来自金樱子和重瓣白木香。金樱子分布甚广,而木香移栽亦易如反掌,故大花白木香的出现,并不一定受种质自然分布的局限。始于汉代的大规模、大范围观赏植物移植,早就为远缘杂交育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因此,就目前史料分析,大花白木香最早始于河南开封,而非福州。

如从北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之"酴醾引架家家郁,踯躅攀条处处妍"情景推测,大花白木香出自成都也非空穴来风,毕竟周边还有漫山遍野的野酴醾和金樱子。

有趣的是,金樱子虽为小叶3叶,但花单生于叶腋,雌蕊花柱离生,集聚呈盘状;而木香花为伞房花序,小叶5叶,雌蕊花柱离生,呈紫红色。两者形态性状如此悬殊,如果不是宋人人工杂交所为,实难出此种。

由此推断,中国古代通过花粉授粉进行远缘杂交以得到新的栽培品种,其技术少说也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园丁对世界园艺最了不起的贡献之一。

金樱子

Rosalaevigata

(图源网络,侵删)

v

酴醾(大花白木香)

Rosafortuneana

(图源网络,侵删)

v

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