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彩隐幼middot新时代文明实践 [复制链接]

1#

孩子们的画和成人不同,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源远流长,精美的诗词歌赋内涵深厚,传统教育的启蒙给予我们许多的契机,现在,请和中二班的孩子们一起绘一绘诗词里散发的草木香气吧......

1

灼灼其华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粘、画,用不同的材料在表现菊花的美,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天气渐冷,向寒菊学习,我们也很坚强、勇敢。

《迎春花》

宋曹彦约

锦作薰笼越样新,迎春犹及送还春。

花时色与香如此,花后娟娟更可人。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和别人一模一样的个性,所以在教育中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握住你的手,从点开始,描绘春一般的童年,稚嫩明亮,心向阳光。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每一位幼儿的绘画作品中都可以抓住其不同的个性,这样足以帮助教师因材施教。从绘画作品的细节部分可以发现幼儿的性格是敏感还是大胆,热情还是懦弱等等。

2

长林丰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秋天的草略显枯*,但有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它百折不挠,迎着清凉的晩风,随裙襟飞舞。孩子们也在较有意识地调换颜色和涂色中,开始注意到选择与客观事物相似的颜色,表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

3

野有嘉木

芭蕉

唐杜牧

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

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

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诗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源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气质从读过的诗书而来,诗书气质也自幼而来。

宿雨沙堤润,秋风桦烛香。——唐白居易

月堤槐露气,风烛知桦烟香。——唐白居易

白桦树,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很美的诗。穿行白桦林,一株株笔直洁白的树干,像母亲,像卫士,庇护者林里的青草、矮木。孩子们常常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和孩子们阅读诗中故事,不需要示范,也能准确的描绘、表达心中的感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金秋时节,一阵风,一场雨,万木都改变了它的模样。和孩子们一起走在秋天的彩色路上,每个颜色都惊艳。来看看孩子们的秋之草木香园......

4

果其实兮

《依韵和李宰秋思》

宋·梅尧臣

一叶与风舞,已知天地情。

将令百果实,竞振群虫声。

陶令欲收秫,豳人思誓觥。

更吟君丽句,谁为写锺评。

在孩子早期的涂鸦阶段,孩子会产生自己的表达方式,也会逐步建立观察、记忆、到自由创作表达的通路。这个通路构建的好坏,可能对一个有美术天赋的孩子是成为画家还是画匠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孩童时代,请多和他们接触自然吧,再读一读古诗,品一品、绘一绘诗词歌赋里的草木香......

一首诗,一支笔,一张纸,落成画,言语清淡,五彩斑斓,予教意远。

图/文:柳晓梅

审核:王颖

编辑:柳晓梅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