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今医案云平台应用系列二十基于数据挖 [复制链接]

1#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周五应用,与您共享!

作者:李娟娟,王凤云,唐旭东,许琳,曾恩锦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是指以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特征一种或多种,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显示FD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11.5%~14.7%,亚洲国家患病率8%~23%。目前西医治疗以促胃肠动力、抑酸及抗抑郁药为主,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FD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将FD归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中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在FD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脾失健运被认为是FD的核心病机,故从脾论治是治疗FD的根本。从脾论治,使脾升胃降自如,腐熟运化有力,蓄固后天之本,病无处生。临床上具体分为健脾、运脾、温脾、滋脾、理脾、泻脾六种治法。众多医家通过使用自拟或经典复方从脾论治FD每获良效,但目前相关的文献多以综述、个人用药经验等为主,对涉及医家用药规律和特点的信息挖掘文献尚缺乏。本文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V1.5)”挖掘从脾论治FD用药规律,希望为探求FD的中医药治疗思路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文献来源选取所有中文数据库,包括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自各库建库至年10月关于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1.2检索策略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脾”为主题词,再以“痞满”或“胃痛”为自由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文献检索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1.3纳入标准1)选择中医药从脾论治FD的临床研究;2)有明确的FD诊断标准;3)研究对象为成年患者(18岁以上);4)中药治疗所用处方为中药复方,汤剂内服(包括颗粒制剂),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及剂量。5)所有纳入方剂均需经临床观察验证有效,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总有效率≥70%。1.4排除标准1)文献综述、实验研究、理论探讨性质文献、科普文献、护理文献;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外治法、单味中药、少数民族医药、中成药、针灸、多种中医干预措施的临床文献;3)方药组成介绍不完整或缺少剂量者;4)重复和内容雷同的文献;5)同一研究团队从不同角度发表的类似文章,只取一篇。1.5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1.5.1数据库的建立将文献导入管理软件EndNoteX9中,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对文献进行初筛,然后下载、阅读全文排除不相关的文献,以获得最终纳入文献。从纳入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治法、方剂、药物组成及单味药剂量等数据,输入MicrosoftExcel中,经双人核对无误后将Excel文件上传至“古今医案云平台V1.5”建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药数据库。1.5.2数据库的规范参照《中药学》对数据包含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具体原则如下:1)同一中药产地、炮制方法不同者,药名统一处理,如“白茯苓/云苓/云茯苓”统一为“茯苓”,“煨/广木香”统一为“木香”,“炙/生*芪”统一为“*芪”,“炒白芍/白芍药/炒杭芍”统一为“白芍”。2)将方剂中合写的药进行拆分,如“焦三仙”拆解为“山楂”“神曲”“麦芽”。1.6数据分析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选择“数据挖掘分析”模块对录入的数据进行中药频次、中药属性及关联分析。2结果2.1文献筛选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篇文献,其中CNKI篇,万方篇,维普篇,CBM篇,删除重复文献后,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最终共纳入篇文献,含首方剂,味中药。2.2中药频次分析从脾论治FD的首方剂中,将药物按照使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出现频次≥40的药物有23味,累积使用频次,前10位分别是白术、甘草、茯苓、*参、半夏、陈皮、白芍、柴胡、枳壳、木香、砂仁。见表1。2.3中药功效分析根据药物的功效,对出现频次≥10次的药物分类统计,频次排名前4位分别为补气药、理气药、消食药、化湿药。见表2。2.4中药属性分析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其中四气频次前3位分别为温、平、微寒,五味中辛、苦、甘药频次较多,归经中入脾、胃经药频次最多。见表3。2.5常用药物组合频次分析按药物组合同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获得同现频次≥次的药对33条,前5位依次为“白术-甘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参-白术”“*参-甘草”。见表4。2.6药物关联分析对首方剂进行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需要明确的参数是置信度、支持度和提升度,置信度指同时包含前药和后药的记录数占所有含前药的记录数的比例,反映关联的精确度;支持度指同时包含前药和后药的记录数占总记录数的比例,反映关联的普遍性。提升度反映了关联规则中前药与后药的相关性,提升度>1且越高表明正相关性越高,提升度<1且越低表明负相关性越高,提升度=1表明没有相关性。本次研究设立置信度≥0.84,支持度≥0.40,得到不同的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17条。见表5。3讨论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对从脾论治FD的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规律如下:使用频次最高的前四味药分别为白术、甘草、茯苓、*参;基于关联分析的置信度最高的关联为“甘草-茯苓-*参→白术”(置信度0.96),此四味药物的组合即为健脾益气的基础方四君子汤。故医家从脾论治FD以健脾为基础配伍、四君子汤为核心处方。此四味药均入脾经,现代研究证实,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改善胃肠道功能等作用。白术是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此药苦甘温,补气健脾燥湿,《本草汇言》谓其:“扶植脾胃、消食除痞之要药”,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能调节胃肠运动,有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功能;甘草甘平,益气补中,调和诸药,有国老之称,《神农本草经》云其:“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对胃排空、小肠推进有双向调节作用;茯苓甘淡平,健脾渗湿,《医学启源》曰:“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可通过影响胃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调节胃蠕动;*参甘平,益气健脾养胃,《本草正义》称其“健脾运而不燥”,药理研究显示,其有促进小肠吸收、加快小肠推进、保护胃黏膜、抗疲劳、抗应激等的作用。从药物组合频率来看,白术-甘草药对出现的频次最高。白术善健脾,甘草善补中益气,两药相配,增强健脾益气之力,并有研究发现甘草能缓解白术的细胞毒作用[18]。对于药物的效用分析,排名前十位的药物中补气药频次最高,理气药次之,其余依次为消食药、化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除此以外,从中药频次排名前十位的药物中可见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柴芍六君子汤的药物组成,三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理气、化湿药而成,为健脾化湿、疏肝理气的底方,临床上常加减应用。以方药测证,这些用药规律与FD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正相吻合,其中虚者多为脾气虚,实者以气滞为主。从药物性味归经来看,归经以脾胃经最多;药性以温为主,脾属阴之体,故用温药以助脾运,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五味则以辛味最多,苦、甘次之,辛可行气,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等使用频次多的理气药均为辛味药,FD治疗以辛味药为主,旨在以调理气机为要。其搭配苦味药燥湿降浊,以达辛开苦降,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之效;配以甘温药,辛甘化阳,有升阳运脾之效,使脾气健运,气行则湿化邪消。不同药物性味互相配伍,用以恢复中焦脾胃升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目前中药复方从脾论治FD以健脾益气为基础,调理气机为要,辅以消食、化湿、活血化瘀、清热等祛邪的中药,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目的。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白术-甘草,关联性最高的为甘草,茯苓,*参→白术,通过关联分析找到核心处方为四君子汤,临床上多用其化裁方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本研究揭示了从脾论治FD的组方用药规律,对治疗FD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仅供临证参考,具体治疗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给药。参考文献:

[1]李娟娟,王凤云,唐旭东,许琳,曾恩锦.基于数据挖掘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14(12):-.

古今医案云平台

提供40余万古今医案检索服务

支持手工、语音、OCR、批量医案结构化录入

设计九大分析模块,贴近临床实际需求

支持平台海量医案与个人医案协同分析

云医案APP

云医案V1.2.4新增健康医历、快速采集的功能。对写医案、说医案和扫医案的字段输入进行整体优化以及局部功能变更,医案管理、医案同步、个人中心做了相应调整。

仅支持安卓手机,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