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错,点赞转发到朋友圈吧!想看到很多更好的文章,记得
补法是用于治疗人体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亏损或是脏腑功能衰退的一种方法。
其中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亏损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和滋补方法,我们在第十七章中已经作了详细的探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本章主要探讨中医上几种特殊的补法。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人体脏腑功能的强弱主要由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的充足与否来决定。打个比方来说,脏腑就像是一辆汽车的发动机,而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就好比是油箱中的汽油,只有汽油充足,发动机才能发挥作用。由于不同的物质分别储藏在不同的脏腑之中,所以不同的物质亏损也相应地会造成不同脏器的功能衰退。如气主要储藏在脾,如果气亏损就会导致脾的功能低下,出现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大便稀溏等症状;元阴和元阳主要储藏在肾,如果元阴、元阳亏损就会导致肾的功能低下,出现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症状;血主要储藏在肝,如果血亏损就会导致肝的功能低下,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情志抑郁、头晕目眩等症状。对待这些由于人体物质亏损而导致的脏腑功能衰退,需要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特征来判断是哪一类物质的亏损,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此外,五脏各自有自己的五行属性,其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根据五行的相生规津,脏腑之间也就建立了肝生心(木生火)、心生脾(火生土)、脾生肺(土生金)、肺生肾(金生水)、肾生肝(水生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医上又把这种相生关系称为“母子”关系。比如说肝生心,其中肝就是“母”,而心则是“子”。五脏之间的这种“母子”相生的关系,决定了“母脏”对“子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母脏”功能不足或低下时,势必也会影响到“子脏”,从而导致“子脏”功能的衰退。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补益“母脏”的方法来使“子脏”功能得到恢复,这也成为中医补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虚则补其母”。通过这种思路,中医创造了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等特殊的补法,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讨论这三种“补母生子”的特殊补法。
一、培土生金法
土指的是脾,而金指的是肺,所以培土生金的实际含义就是指通过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改善肺的功能,适用于脾虚而导致肺脏功能低下的一类疾病。在临床上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在久病或重病之后,人体一方面会出现精神萎软、饮食减退、食少纳呆等脾的运化功能不足的表现,另一方面会出现语音低微甚至音哑失音、呼吸无力、咳嗽咯痰等肺部功能低下的表现,这就是母(脾)虚不能生子(肺)的结果。这种脾虚而导致肺脏功能不足的病症,在中医上也被称为“土不生金”。
我曾治疗过一例这样的患者。患者感冒以后咳嗽一直不愈,已经有一个月左右了,之前的治疗效果不明显。该患者体质较差,容易感冒,平素自觉乏力感明显,胃口偏差,大便经常不成形,有时还会夹杂有不消化的菜叶,这次感冒后更是食欲不振,整日感觉人昏沉沉的,咳嗽声音沉闷,吐痰无力,语音低微,舌苔淡白,脉象细弱。根据这些症状,我认为是脾土虚弱不能正常生养肺金,从而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前面治疗都是侧重于抗菌消炎、清热化痰,这些方法无疑都没有抓住疾病的关键。就本病来说,疾病的根源在于脾土的虚弱,正是由于脾土功能的低下,这才造成了咳嗽长期不愈的病症,所以在治疗时需要以脾虚为重点,通过增强脾土的功能才能最终实现改善肺部功能的目的。于是我给患者开了一张补脾的方:*参30克,炒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砂仁6克,广木香6克,桔梗6克。服用了5帖后,患者就感觉咳嗽明显减少,人也感觉比以前有精神了。原方又服用了5帖后,咳嗽就完全好了。这就是补土生金法的具体运用。
二、金水相生法
金指的是肺,水指的是肾,金水相生,就是指通过补益肺脏的方法来治疗肾中精气亏损的疾病。我们知道,肾中所储藏的精气主要是元阴和元阳,而元阴和元阳又是生命的原物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元阴和元阳会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消耗,从而导致人体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因此,在中医上常常通过补肾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生长发育迟缓的疾病(如小儿囟门不合、佝偻病、须发早白、骨折后骨不连等)、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如阳痿、早泄、性冷淡等)以及衰老性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炎、腰腿痛等)。所谓的“补肾”,实际上就是补肾中的精气(也就是元阴和元阳),那如何来补肾呢?除了前面介绍的补阴和补阳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金水相生的方法来达到补肾的目的。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保键品“青春宝”,就是运用金水相生的思路而制定出来的一个有效方剂,通过金水相生这种方法,使肾中的精气得到补益,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青春宝的配方来自于中医的古方“三才汤”,药物组成为天冬、人参、熟地,由于三味药物分别含有天、地、人这三才,所以称“三才汤”。其中熟地的主要功效是滋补肾精,天冬的主要功效是补养肺津,这两味药的配合正是取“金水相生”之意。最后还有一味人参,主要功效是补气健脾。上面我们讲过,土能生金,所以补脾就能起到益肺的作用,而肺脏越旺,自然对肾的相生作用也就越强,这样肾中的精气也就越充足。此外,人参性能温热,天冬和熟地性能寒凉,二药相配又有阴阳共济、阴阳双补之妙,在这三味药物的配合运用下,肾中的精气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自然就能逐渐充足,从而益寿延年了。
三、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补益肾水的意思,“涵木”就是滋养肝木的意思,“滋水涵木”就是指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来使肝木得到滋养。为什么对肝木的滋养作用要称为“涵”呢?“涵”有两个含义,其中滋养的意思很好理解,此外还有包容、忍让的意思。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涵养”,这个“涵”就是具有包容、收敛的含义。肝的本性刚暴而强悍,只有在血的滋养下才能维持平和、舒畅的生理功能。如果其中所藏的血发生亏损,肝脏得不到充分的滋养,那么肝的刚暴和强悍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甚至昏扑倒地、四肢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肝风内动”)。而通过滋补肾水的方法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补养后,肝脏刚暴、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就好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后,就会收敛起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起来。
正因为肾对肝的滋养作用可以使肝刚暴、强悍的本性得以收敛,所以滋水涵木的方法常被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是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前面提到过的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制定出来的有效方剂。镇肝熄风汤由白芍、天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淮牛膝、甘草、川楝子(淮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生龙骨10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5克。)等药物组成。其中玄参、龟板、天冬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然能涵养肝木;白芍、茵陈、麦芽、川楝子养血柔肝,并疏理肝气,使肝的本性得到缓和;代赭石、龙骨、牡蛎质地重坠,因此能压制上亢的肝阳、平息动摇的肝风,使气血不再上涌于脑部;甘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既滋养又压制的方法,使肝的暴躁本性充分的缓和,那么各种“肝风内动”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我们讲中医在疾病的认识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就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整体”上的。那就是把人体各个脏腑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把单一的脏腑功能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的整体中,把单个的人体放到广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真正从本质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果抛弃了这种整体观,那我们就抛弃了中医的精髓,也就无法获得好的疗效。
结语
有关治病八法的内容我们基本上讲完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种治法虽然是分别介绍的,但由于人体的疾病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所以在使用这些治法时,往往并不是单一地使用某法,而是根据疾病的需要,在一个方子中综合多种治法。比如体虚外感时就需要将补法和汗法综合在一起使用;体虚便秘时需要将补法和下法一起使用;治疗既有外感表证又有燥屎内结的里证又需要将汗法和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治疗上热下寒又需要将清法和温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疾病如何变化,始终逃不出两类,一是邪气盛,二是正气虚,所以治疗方法虽多,实际上也逃不出两法,一是扶正,二是祛邪。
再进一步看,正虚和邪盛之所以会导致疾病,其最终的原因就是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而治疗所采取的扶正和祛邪的方法,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恢复人体原有的动态平衡!回过头看看本书前面所谈到的所有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动态平衡”来展开的,理解了“动态平衡”,你就真正理解了中医,理解了“动态平衡”,你就发现了一条探索生命和疾病的全新之路。
比如说一个地方洪涝灾害频发,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该怎么做?通过一些局部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存在着河道淤塞、堤岸不牢等现象,于是我们就对河道进行疏通,对堤岸进行加固,通过这些治理,河道抗洪水的能力增强了,甚至我们可以对外宣称,目前河道、堤岸已经具有抵御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灾的能力了。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被解决了,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这样做是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灾,可是如果遇到二百年一遇甚至更大的洪灾呢?这也提醒我们,对河道局部的整治只能起到一个被动防御的效果,至于洪水的大小、频率,那只有听天由命了,如果上天不保佑,来一个特大洪灾,那就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了。这就是河道局部治理的局限性。由于它对洪灾的认识只是局限在眼前的河道上,没有从洪灾形成的根源上去研究和探索,所以只能通过被动的方式去抵御洪灾而无法主动地去改变洪灾,只能视洪灾为猛兽,不能化洪灾于无形。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把洪灾放到自然法则、宇宙法则中去探讨,我们会发现,洪灾的产生,其根源在于地面水量调节能力的下降。地面通过什么来调节水量?是湖泊和河道,这些湖泊就像是天然的蓄水池,河道就是天然的输水管。下雨了,地面的水量增加了,水就通过河道运输到湖泊中储存起来;干旱时湖泊中又会向四周的河道供水,从而缓解旱情。从这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湖泊就是一个天然的水量调节器,如果把这些湖泊给填了,把河道给占了,那一下雨,水没有地方可去了,这不就成了洪水了?站在自然的高度,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洪水产生的根源,也有容易找到治理的办法,那就是扩大现有的湖泊面积、增加现有的河流数量。这样一来,水有了排泄和储存的地方,洪水自然就不会泛滥成灾,我们再也无须对洪水严防死守,我们完全可以坦然面对洪水,从而真正制伏了洪水。
我们再来看对疾病的治疗。比如胃痛,在胃镜下发现有炎症,有溃疡、幽门螺旋杆菌,如果把胃放到人体这个大环境中去探讨,把人体的疾病放到自然法则中去探讨,从整体的高度再来看胃痛,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原来胃部的这些炎症、细菌、溃疡都源于胃部动态环境的破坏。这和死水会变黑发臭不就是同一个道理吗?胃部动态环境的破坏有哪些类型?不外乎饮食的积滞、气血的瘀滞、胃蠕动能力的衰退、胃部受到的滋养不足等,这才是我们需要去治理的关键所在!恢复了胃部的动态环境,细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环境,我们不需要去杀细菌,细菌也自然会死亡,我们不需要去抑制胃酸,胃溃疡也会自动修复,这就是站在整体的高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告诉我们,要认识疾病的全貌,要认识疾病的真相,应该采用整体、宏观的探索思路。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个例子。比如对于各种微生物感染人体造成疾病,中医认为虽然微生物层出不穷、变化莫测,但是它们所引起的疾病的本质都是对人体动态平衡被破坏的结果,而人体平衡我们是有证可辨、有据可查的,所以只要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人体平衡被破坏的环节和程度,从而找到治疗的方法。所以中医无须研究微生物的种类,而只要去恢复被破坏的人体平衡,就能迅速地治愈疾病。
你说中医科不科学?我们讲脏腑、讲生理、讲病理、讲诊断、讲用药、讲治法,最终讲了些什么?就是讲人体的动态平衡!疾病虽多,根源无非是一个,那就是人体动态平衡被破坏;治法虽繁,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恢复人体被破坏的动态平衡。所以清朝名医程钟龄说:“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这个法就是人体的动态平衡,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法,也是我们的自然宇宙之法!理解了这个“法”,你就真正走进了中医,理解了这个“法”,你就触摸到了生命的奥秘,这就是我们从中医中得到的收获!
本文结束,觉得文章不错,请在下方点亮并转发分享朋友圈,也许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有什么想法可在评论区留言,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