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中药配方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7/5939656.html古语有云: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医工论》有言: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
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着矣。
何为医者?如何正己?
问题的答案,
就在今天要讲述的“张一帖”的传承中
在李济仁、张舜华两位老人的故事中
△“李济仁——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项目海报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徽州,孕育了广博、深邃且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新安医学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为传承体系,流派纷呈,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安徽歙县定潭的“张一帖”即是新安医学家族传承链的一个典型。
小知识——徽州文化知多少
古徽州位于*山脚下,古称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年)建徽州府,范围包括现在的*山市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山区的一部分,以及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包含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工艺、徽派建筑、徽菜等等诸多方面。
“张一帖”始于明嘉靖年间。张氏先祖张守仁医术高超,他根据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需要,研制成“十八罗汉”末药以供急需。此药由杵砂仁、广木香、白术、苍术、焦山楂等十八味中药组成,具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等功效。患者一帖服下,立马见效,“一剂而起沉疴”。因此被誉为“张一帖”。
△十八罗汉末药药材
△十八罗汉末药
此外,“张一帖”更以其辩证准,剂大力专,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享誉皖、浙、赣数省。我们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李济仁和张舜华就是“张一帖”的第十四代传人。
△李济仁(右)和张舜华夫妇近照
张舜华的父亲张根桂(—)是“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创春夏秋冬四季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张一帖”的临床疗效,二十岁时就已在新安当地有了不小的名气,留有“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的佳话。
△“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
当时宗族观念的背景下,讲究子承父业,医术传男不传女,这就把从小喜爱医学的张舜华生生拒之门外。然而张家时运不济,唯一的儿子不幸英年早逝,张根桂自此忧郁难解,积劳成疾。看着郁郁寡欢的父亲,年仅十余岁的张舜华勇敢地提出要继承“张一帖”的想法。从最初父亲的严厉拒绝到接受“终身不嫁”的苛刻条件,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张舜华学习医术,治病救人的决心。即使要在学医陪诊的过程中,被父亲要求装聋作哑,哪怕只能从繁重家务中挤出学习时间,重重困难都没有让张舜华退缩。十五岁那年,她成为了“女张一帖”,特别是她的“生死脉诊”,堪为一绝。张舜华打破了当时女子不许抛头露面,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思想束缚,开启了她成为济世名医的道路,而与她携手并行的人,就是她的丈夫李济仁,也是父亲张根桂的得意门生。
△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年轻时合照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生活于安徽歙县的小川镇,因幼年经历一场大病,痊愈后对学医产生强烈的渴望,他想让自己的家乡父老不再因缺医少药而枉送性命,所以他毅然弃儒从医。他先是拜到深渡洪村汪润身门下学医,慢慢了解到了“有急症就要赶定潭”,之后便慕名前来拜张根桂为师。在学医过程中,李元善的聪明和刻苦逐渐获得了师傅的认可,也慢慢地打动了张舜华的心。终于,他与张舜华喜结连理,夫妻二人共同继承祖传医药的精华并发扬广大。李元善更是在出师行医之始,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济仁”,他说:医要仁心济世,大医精诚。
李济仁后因进修、工作调往外地,长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最后申请在医院工作,开设中医科。在秉承家学“张一帖”理念的基础上,他不断汲取新安医学和经典理论的营养,将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高度结合,著书立说,治病救人,传医授业。张舜华则扎根定潭乡里,尽得父亲真传的她,传承了“张一帖”擅长急症的特点,一根针,一把草,内外兼治,针药并施。她就地采集新安地道药材,结合时令调配药方,成效显著。虽然夫妻二人长期分居两地,但他们的言德行止不仅给子女做好榜样,也感动温暖着他人,“张一帖”的传承在夫妻二人共同的努力下,继续发扬,为更多的人带走病痛,带来健康。
年,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双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张一帖”家族更历时9年,筹建新安国医博物馆,让中医文化渊源流传。
△“张一帖”家族合影
张一帖,是我国广博的中医药体系中一朵盛放几百年而依然鲜艳的花朵。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长盛不衰,一是因为疗效精准患者欢迎,二是因为这个医生家族坚持不懈的传承,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生命力,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李济仁和张舜华夫妇的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成为一代名医的努力和坚守,更体会到的是他们德技双馨,救死扶伤的国医风范。正所谓,“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有时能起虢,一剂直千金”。
△新安国医博物馆
年,对李济仁、张舜华夫妇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启动。其中“李济仁——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的记录成果被评为优秀。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中,李济仁和张舜华夫妇的儿子李梢博士受邀出席活动,为现场读者带来两位老人的问候,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父母的奋斗岁月,介绍张一帖的传承历史。
△李梢博士参加国图的展映月
进则救世
退则救民
不能为良相
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
下面,就请欣赏“李济仁——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的综述片。
△综述片(一)
△综述片(二)
△综述片(三)
传承人介绍
李济仁(年—),男,汉族,安徽歙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年,李济仁拜深渡洪村名医汪润身为师,后随张根桂学习“张一帖”医术。年调入合肥,年参与筹建医院。年,调入医院。临床上,他不断发展“张一帖”,擅治中医内、妇、儿科,尤其痹症、痿病、肿瘤等疑难杂症。在医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继承了“张一帖”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的特点。对于疑难杂症,他主张辨症与辨病相结合,并系统提出“痹痿统一论”的观点。李济仁还主持编写了《新安名医考》《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著作,并入选“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荣获国医大师等诸多称号。
张舜华(年—),女,汉族,安徽歙县定潭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年,跟随父亲、“张一帖内科”第13代传人张根桂习医,年在歙县定潭开业行医。年至年,先后在定潭联合诊所(后改为定潭卫生院),医院,医院开展工作。年,在歙县定潭创办“世传张一帖诊所”,由次子李梃任所长。张舜华医术高超,临床经验丰富,在继承“张一帖内科”家族医学的同时,不懈的实践与钻研,努力发展家族医学,其成就载入《96中国人物年鉴》《中国中医人名词典》等。年,《张舜华临证医案传真》由人民*医出版社出版。
第1弹善书先生
第2弹候鸟的故事
第3弹唱出来的百科全书
第4弹骆驼为什么哭泣
第5弹像古人一样读书
第6弹小寨里的大歌
第7弹一生相恨如初见
第8弹小丑的心AClown’sHeart
第9弹孤独的剧团
第10弹江南兰正香
第11弹苦难成就传奇
第12弹武林并未远去
第13弹一个人的百鸟争鸣
第14弹门上的春秋
第15弹寂寞中的剪刀
第16弹一片丹青在玉壶
第17弹春风,因你而起
第18弹造像的家族
第19弹把心刻入石中
第20弹守望碉楼
第21弹岁月的重量
第22弹本草的良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
新浪微博:
国家图书馆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