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疗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好评,中药调理也成为了现代人较为常用的养生方式,怎样让中药治疗效果更好呢?快来看看这些注意事项。
分清“先煎”和“后下”“先煎”是将药物先放入器皿中,加水单独煎煮半小时左右,然后再放入其他药物同煎。需要先煎的药物多是性重质坚的矿物药和介类药,以及一些毒性药物,如磁石等。因为矿物药及介类药质地坚硬,短时间内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故应用时要打碎先煎,使煎液中的有效成分增多,提高药物疗效。“后下”是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将要煎的药物投入,煎5~10分钟即可。需要后下的多是气味芳香,药性轻散的药物,以及一些久煎后会使药效减低的药物,如薄荷、砂仁、木香、鲜佩兰、鲜藿香及钩藤等。因芳香轻散的药物大都含有挥发油,有发汗解表、理气止痛等作用,如薄荷挥发油可发汗解表退热、砂仁挥发油则有理气止痛等作用。久煎则气味散失,挥发油大量逸出,药效降低,甚至丧失。 火候和器具选择煎药前选好药罐,以砂锅为最好,铁、铜、铝、锡等金属锅不能用来煎药。因为中药所含鞣酸、有机酸等成分可与上述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物,使中药有效成分减少。药罐使用后随时洗净,保持清洁。煎药以新鲜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为宜。经反复煮沸或放置于热水瓶中较久的水,也不宜作为煎药用水。中草药不需要清洗,但在煎煮前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即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一般以花、茎、全草类为主的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煎药时,汤剂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而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煎药火力的大小,中医习称“火候”,包括“文火”和“武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先武火(急火)煎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火),保持微沸状态。煎药时间,均从煮沸时算起。煎煮时间一般多根据药物性质而定,解表药头煎时间为10~20分钟,二煎时间为10~15分钟;一般药头煎时间为20~30分钟,二煎时间为15~20分钟;滋补调理药头煎时间为30~40分钟,二煎时间为20~25分钟。服用的注意事项一般而言,一服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的中药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中药与西药最好不要同时服用。西药与中药、中成药之间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建议中草药、西药分开服用。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辛辣味、鱼类和肉类等食物。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服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少吃萝卜。最后提醒一句:实际要用药,遵从医嘱,以免对自己身体产生危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