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泰博物馆藏之:“湲九堂”年水墨版班章茶王老树普洱青饼
作者:迂直
中国文人画,常以山水纵情。而水墨则是他们在画作中表达现实、渲染意境和营造氛围的贯用手法。少年之时,曾拜在京畿名师鸿源先生门下,研习书法,虽是实用为主,并无所成,却也算的上粗通文墨。
木落多诗藁,山枯见墨烟。
何时深夜坐,共话草堂禅。
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贯休曾用此句,假“枯山水”画作以寄秋愁。然而,此愁非彼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儒道释儒的各种“清愁”,不能以常人之愁度之。他们的愁从不与忧相伴,有时是思考、思念!有时是优雅、惬意!有时甚至是畅然、幸福!这份“清愁”是他们水墨纵横平沟壑、刀笔狂放化骨风的艺术写照。每每释卷那些画作,墨语凝香之处,其风骨便气跃然眼前,流连其间,仿佛置身精神幻境,令人陷入奇思遐想。
有人说班章是王者,其风范在普洱茶界雄霸天下,傲视古今。孰不知,班章由其“自性”所决定,则更契合于古代文人画作的风骨与精神。
惠能大师开悟偈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对人而言是精神或者人格,对茶而言则是风骨与精神。
那么,班章的“自性”究竟在哪里?
辩证地看,班章不因假冒而毁誉,不因价变而易质,却因人、因时、因地而呈现不同的“班章”,其道理亦关乎这种风骨与精神。
在普洱茶界,名山名寨名气大,假冒伪劣茶品数不胜数,且以班章最多,这也与班章茶区的茶品口感特征明显,容易模仿有关系。个别茶商抓住“班章霸气”的关键字眼,一款茶品够苦够涩,便贴上“班章”的标签,抬高价格进行销售,以此赚取高额利润。但真正的“班章”,香气之霸道,汤汁之厚重,口感之饱满,滋味之丰富……汇集出其独有的风格与魅力,堪为六大茶山之首,又岂是简单的苦与涩!
近些年,班章茶品因其“物以稀为贵”和“炒作”的原因,价格持续上扬。“是班章就是班章”,未因贵贱而有所改变,承前所述,个别茶商为追求高额利润,导致假冒伪劣横行于市。但无论如何改变不了的是“非班章即非班章”,再能乱真,亦不是真。故此,茶界班章乱象,非但不能影响班章的名誉,反而让人们对真正的班章茶品更加珍惜和追捧。
我们说班章因人、因时、因地而呈现出不同的“班章”,不仅是班章,或是普洱茶,理论上适用于所有茶类。这里提及的“人”指的是种茶、制茶、藏茶和品茶的人,因人而异对它的品质呈现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时”则涵盖了树龄、工艺、仓储以及冲泡的时间差异,同样影响它的品质呈现;说到“地”就是原产地、储运地、品饮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同,进而对它的品质呈现造成不同影响。
这款已有18年陈期的年班章茶王,在当时之所以用水墨画的感觉设计包装版面,就是基于古代文人水墨画作与班章“自性”相合的这种风骨与精神。
掀开棉纸,茶饼厚重饱满,乌润油亮。嗅其干香,淡淡的木香与糖香浑然一体,稳健而遒劲;干茶着水,随壶温降低,依次是浓郁的焦糖香、兰花香、淡烟香和梅子香,继而交替出现,是典型的班章特征;分茶之后的公道杯底从热兰香到温糖香,再到冷木香顺序呈现;端杯细闻,茶汤里含着醇厚的野蜜香和果糖香,凝炼成缕缕烟霞上升漫延,悠然间使人垂涎不已。
茶开一二道,汤色橙红明亮,毫化晶体,雪舞满天;汤汁浓稠霸烈,内含丰富,宽厚顺滑;汤韵梅子香甜,融于茶汤,持久高长;口感微苦略涩,两颊生津,回甘猛烈;喉感顺滑柔润,苦涩闪现,劲足韵强;体感动线明确,脾胃、丹田、两肋、脊背热流涌动,微汗轻发,酣畅淋漓。
茶开三至五道,茶汤更加浓烈,且一路上扬,难以抑制,苦涩中正且显于舌根、舌面及左右两侧;汤韵厚重平缓,喉韵汹涌强烈;回甘浓甜宽阔,生津甜美饱满;茶底是梅子韵、淡烟香和野蜜甜,交相缠绕,秀美怡人。
茶开六至八道,茶汤依然浓烈,苦涩减弱,开始趋于平和稳定;汤色橙*,更加通透明亮;口感鲜爽而凝重,清香伴随年份陈韵扑面而来;生津回甘,不减反增,满口香甜;此时茶气已贯彻全身,体感加强,微热轻汗,十分畅然。
茶开第九道,坐壶闷泡约1分钟,汤色加深,茶气上扬,口感微重,甘津如故,体感明确。此泡茶汤实为承上启下,十泡之后便是清甜解渴的尾水阶段。所谓“酒头茶尾”,一款茶品尾水优秀才是好茶,直至十六泡后才出幻茶幻水之感!
万事万物,不离“自性”。无论是对人而言的精神或者人格,还是对茶而言的风骨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