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多扶持报刊亭这个“文化载体”,热点资讯,
事实上,在国外许多城市,都将报刊亭作为文化景观来打造。如在全球著名商业街纽约第五大道,人行道并不宽,但路旁有不少书报亭;在东京,报刊亭也是密布,在那些交通系统中,站台、站内、站外都会有许多销售报刊的卖店,而在星罗棋布的便利店中,也有报刊销售。这些都增加了其文化底蕴,显现了温润的人文情怀。
在北京,报刊亭也已熔铸成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之于治理者,理应站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上,将其视作文化载体,多加扶持,而不是像街头摊贩那样去管理。
毋庸讳言,某些报刊亭确实存在跨范围经营、脏乱差等情况,问题导向下的整顿,本无可厚非,毕竟,报刊亭也是城市治理的一个子项。但即便如此,也不宜以拆代管。事实上,在2012年上半年,市*市容委就曾对全市报刊亭开展过整治,包括对破旧报亭进行维修、粉饰;重点治理亭外占道经营行为,拆除私自搭建的各类棚架等。若这类治理还止于“就事论事”的话,那动不动就把报亭拆除,只会是过犹不及,制造更多问题。
说到底,治理报刊亭,应多些人文化的考量。别总以洁癖思维、整治惯性去思考问题,而应多听听民生诉求,保留并珍视这些街坊文化的见证物,要知道,容得下报刊亭的城市,才能显现出其文化包容度,也才能与民生期许间有更高的契合度。
□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