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并非只是“去看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从近年来苗木行业的发展势头以及千变万化的市场情况来看,学习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像过去那样只是埋头种苗,闭门造车已然行不通了。最近几年苗木圈的“考察风”愈发盛行,然而,考察并非只是“去看看”,能对苗圃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决策、管理等有所帮助才是其要义所在。 笔者曾随团参加过多次苗圃考察活动,夏季的高温炎热加上舟车劳顿,相当辛苦。匆匆忙忙地来,蜻蜓点水般参观,这样的考察不在少数。考察团越来越多,但对于组织方和参与者来说需好好动番脑筋,要更大限度地提升考察效果,才不枉费一番辛苦。 除了选好考察点、安排好行程之外,组织方还应针对考察地特点、苗圃的切身需求等想些点子为团员提供服务。在刚结束的山东省林木种苗协会组织的考察活动中,专家授课成为一大亮点。每条考察线路开始前,特邀嘉宾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教授姜淑霞都以夏季苗圃病虫害防治为主题进行授课,并随团考察部分苗圃,为团员现场解答问题。姜淑霞的讲解解决了苗圃现存的很多问题以及管理者的苦恼,以至于考察结束后,好几位考察团员与姜淑霞联系,将她请到自己的苗圃做指导。 病虫害防治对苗圃来说是头等大事,但许多苗圃却并没有特别重视,对解决办法也很茫然。以考察为契机请专家现场讲解,对很多苗圃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以此为借鉴,考察组织方不妨从机械化、标准化等更多角度加以发挥,确定一些考察主题,将“高大上”的平台搬到田间地头服务苗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辛苦跑到外地,就应每去一地都对那里有深入了解。每站考察中,考察团与当地协会、企业组织座谈,也是提高考察效率的好办法,毕竟能现场考察的苗圃是有限的,而座谈可使团员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当地情况,而且与当地企业面对面交流有利于沟通的深入。大到苗圃发展方向,小到苗木养管小诀窍,双方参与者可有更多收获。而更现实的好处是在苗木市场不太景气的当下,座谈会为双方参与者提供了增进了解、提高知名度的机会,甚至可以直接促成双方的合作。 组织方用心安排很重要,但团员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根本。一样的考察行程,每位考察者的收效差别是很大的。带上自己的名片和苗圃资料,分发给团友和考察的苗圃,考察除了是学习,也是展示自己公司的平台。带着问题去考察,也能让参观学习更有针对性,考察中能遇到很多同行,每人一个点子就是很大的收获。 笔者随团考察时就有一个新入行的小姑娘,得知有专家随行,提前准备了十几个问题,见专家空闲了就去请教,并认真记录。与之相反,另外一名团员考察结束后联系笔者,想要一份所有团员和考察苗圃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和资料。了解后知道,这名团员回到公司老板要看考察收集的资料,他没有用心收集拿不出来,结果被老板一顿批评。已经付出了时间和辛苦,为什么不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呢?考察前的准备,考察中的信息搜集,考察后的总结思考,这些都很重要,否则考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行业中“考察风”的兴起是好事,证明从业者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光有热情不够,还要多想办法提高考察效率和质量,苗木产业发展需要业者在行路中眼观耳识补其不足。 版权声明:以上文字及图片均为中国花卉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一律不得转载、摘编。 :投稿地址(请先阅读投稿须知)↓ E-mail:xiuyi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