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导致的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也称为虚损。其范围相当广泛。凡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虚劳,其共同点是久虚不复而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虚则补之”,补益是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脾是人体脏腑中运化传输水谷精微的一个脏器组织,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脾统血实际就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表现。
张仲景对于“奔豚气”的治疗,重在理气
关于致虚的原因和治虚的方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早在《内经》就提出了“五劳所伤”,“五虚死”的病因和预后的论断。如《素问·通平虚实论》就提出了“精气夺则虚”的理论,说明了人体内阴血与阳气的消耗不复,可以形成虚损。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别。那什么是气虚呢?气虚就是指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其主要病机和临床表现有三种,1,卫外功能不足,常见自汗并容易于外感。2,气化作用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可见痰饮,水肿,尿少等症。血液失于温煦推动,则易产生瘀血。推动作用减退,则可见精神萎靡,倦怠易疲,四肢无力,眩晕等。
张仲景用两个不同的方剂治疗同一种病,其绝妙之处值得探讨
脾虚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脾气虚是脾虚中的一个证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即中气不足,是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所伤,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内经·灵枢》说:“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挥。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形成脾气虚证。一般表现为食少,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象软弱。
正确理解人体中的水和津液,对中医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脾运不健,故饮食衰少,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少则气血来源不足,四肢经脉失养,故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而脉行软弱。重者溏泄不止,则气虚更盛,可转为阳虚之证。若脉转沉微,乃是阳虚的前兆。若脉见虚大,则属虚阳外浮之象,应当按阳虚论治。脾气虚的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因为方中有四君子汤,是不健脾益气的主方。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茯苓,甘草和中调胃,脾胃得运,则化源不竭,山药,扁豆,莲子肉,薏苡仁补脾渗湿以止泻。若中阳不足,气虚有寒,腹痛里急者,可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小建中汤合用。
张仲景的一个两味药的方子,却是治疗咽痛喉痹的特效药
脾气虚也应注意与胃气虚来鉴别。脾与胃表里相合,生理相关,病则相联,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宜降。若两者同为虚证,皆可见到面色萎黄,倦怠懒言,舌淡苔白。但脾气虚证以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特点。而胃气虚以食少噫气,恶心呕吐为特点。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可致脾阳不足,阴寒内生,成为脾阳虚证。临床表现在脾气虚证基础上,兼见脘腹疼痛而喜按喜温,肠鸣泄泻而完谷不化,口吐清涎,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症。脾气亏虚,清阳不升,甚至陷而不举,可转化为脾气下陷证,临床表现在脾气虚证基础上,兼见久泻久痢、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脐腹重坠等症。
西医引入中国,要废弃中医,这种思想正确吗
总之,脾气不足,要在于益气、健脾、运脾。临证用药,因为李东垣比较重视脾胃的治疗,故以李东垣为代表,用参、芪补气,二术健运,升柴举陷,陈皮、木香理气,用这些药较适宜,效如桴鼓。由于脾虚之证与水湿关系密切,在治疗时,应结合病情,参以燥湿,化湿,渗湿之品,以湿去而脾运自健。治疗由虚而痞满者,应以益气健脾为主,适当配合理气药,更不可滥用苦寒泻下,否则必然导致痞满加重,犯虚虚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