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相传神农氏是最早发现茶叶的人。
中国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后经过汉朝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发展到高峰。唐宋时期的人们,自上至下皆喜如,茶叶也由此进入到各种文学体裁之中,同时,制茶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经历了元朝的沉寂,饮茶习惯在明朝再度兴盛,也在此时,瀹饮法替代烹煮法成为社会的主流。
吃茶方式的简便化也令饮茶风俗在明代得到迅速发展,上至皇朝权贵,下至市俗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
《金瓶梅词话》中的内容涉及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吃茶行为的描写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几乎每回都有写茶的段落,仅涉及“茶”的字眼就多达几百处,并且还有与茶相关的唱曲。可以说,《金瓶梅词话》是明代市井饮茶风俗的百科全书。
一、《金瓶梅词话》中的茶类统计及其文化意蕴
《金瓶梅词话》中有着大量关于茶的描写,但总体分析,可以将茶分为三类,即果茶、名茶和香茶。(一)果茶
《金瓶梅词话》中的人物饮茶以果茶为主,较少出现清茶,相关的名茶书写也仅仅涉及“六安茶”和“雀舌茶”两种。
果茶即在原有茶叶的基础上加入果品、蔬菜和一些调味品等,进行烹煮或浸泡,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饮茶方式。
明代屠隆《考槃馀事》中记载:“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伴茶。”这种吃茶方式显然与上层文人雅士以清淡为主的饮茶习惯不同,但迅速成为当时市民大众之间较为流行的饮茶风尚。
果茶作为一种茶点,也是当时人们在未到饭点肚子饥饿时的一种选择。根据书中描述,果茶中加入的果子与佐料复杂且丰富。胡桃、松子、土豆等都可以加入茶中,甚至出现了“姜茶”。“姜茶”在前代早已有之。明代田艺蘅在《煮茶小品》中云:“唐人煎茶,多用姜盐。”其中有些情况是相对极端的,如“芝麻、盐笋、栗系、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
而《金瓶梅词话》主要描写了以西门庆为中心的下层官绅阶层,并以广大的底层市民社会为背景,形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明朝市俗生活图画。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金瓶梅词话》所代表的是市民大众的文化审美,与文人雅士的品味尚有一定的距离。
(二)名茶
《金瓶梅词话》中所描写的名茶很少,仅有“六安茶”和“雀舌茶”两种。
六安茶是当时的贡茶,只有朝廷权贵才有资格享用。其被诩为天下第一茶,虽有夸张之处,亦可见其名贵。书中描写西门庆的妻妾可以随意享用六安茶,其用意也是为了衬托出西门家族的泼天富贵。同样的,“雀舌芽茶”也是当时的名茶。然而即使可以饮用六安茶和雀舌芽茶这样的名茶,西门庆也并没有将名士的清雅之风表现出来,反而衬托出自身暴发户的痞气。
西门庆虽有泼天财富,但他经常不满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做出一些附庸风雅的事情,如他对官哥说:“儿,你长大来,还挣个天官。不要学你家老子,做个西班出身,虽有兴头,却没十分尊重。”
从这里可以看出西门庆对自己不是文官出身还是心存芥蒂,骨子里的科举进士文化还是无法抹除,希望官哥可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
除此之外,西门庆还在庭院设计中处处以文人雅士标榜自身,如其中的假山真水、翠竹苍松、楼榭亭台以及书房的建造。但这些场所却成为其藏污纳垢,行苟且之事的乐园,实是讽刺之极。西门庆作为一个穷奢极欲的暴发户,其本质依旧是明朝市井俗人的体现,虽然想要模仿文人士大夫附庸风雅,但画虎不成反类犬,终成笑柄。
香茶具体是哪种茶叶?书中并没有作具体介绍,但从相关描写中可以得知,香茶作为一种交际礼物用品,其价格名贵,具有清新口气的作用。
像应伯爵这样的市井人物,没有财力购得香茶,只能乞求西门庆施舍,书中有多次关于应伯爵向西门庆讨要香茶的描写。同时,西门庆财力雄厚,一直将香茶贴身携带,如“香茶在我白绫祅内,你自家拿”,以作不时之用。
果茶、名茶与香茶是《金瓶梅词话》中所描写的三种主要茶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饮茶特点与文化风俗。
同时,作者在创作中大量融入茶类描写,也是为行文叙事作铺垫,以吃茶为引子,叙写故事情节。
二、《金瓶梅词话》中吃茶行为的叙事功能
与《红楼梦》《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相比,《金瓶梅词话》中的茶描写不但内容丰富、数量多,而且关于吃茶行为的书写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现实,与书中人物的活动言行紧密相连。
果茶是书中最为常见的茶类,也是最为大众化的,平民百姓亦可以享用;名茶与香茶则较为昂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地位。书中人物饮用何种茶品,待茶的礼节与动作都可以显示出地位尊卑与人情冷暖。
作者如此书写,所产生的效果有二:其一,充分反映出当时的连俗民情。作者以饮茶为切入点,充分关涉到市俗大众的饮食风貌,为读者呈现了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图景。其二,茶作为常见的物象,已经融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吃茶行为有着情节建构意义,起着引起、承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由此,也更符合生活情理,易为读者接受。
(一)时间叙事书中以吃茶行为作为衡量时间的一个标准,基本上为“数词+量词”的形式,如“半盏茶时”“两道茶”等,且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均为短时间,凸显时间的“短”。一般前面也有一些程度词,如“那消”“只吃”等。
现代人认为一盏茶的时间为十分钟左右,半盏茶时大约为五分钟。又如书中的“一钟茶”“两道茶”等都表示一种时间概念,形容时间的“短”,充当了小说中很多无法用具体时间来表达的时间概念,吃茶行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时间叙事的作用。
在清朝,国外的钟表已经传入中国,但很名贵,只有贵族世家才有可能使用。《金瓶梅词话》大致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此时还未有钟表一类的计时工具,人们便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吃茶行为作为计时的依据,小说中的描写,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和生活情理。
(二)冷暖叙事首先从递茶的动作上,可以看出尊敬与否。西门庆是官商一体的豪绅,财势通天,把持着整个清河县的命脉。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西门庆趋之若鹜,奉承迎合,无论是妻妾、奴仆、丫鬟、市井流民还是拥有官职的千户,都对西门庆毕恭毕敬。西门庆的一众妻妾关系复杂,各怀鬼胎,互相争风吃醋,想要提高自己的位置,对西门庆也是言听计从。其中吴月娘为了“小人离退,夫主爱敬”,采用了贼瞎子的办法:“又朱砂书符一道,烧火灰,暗暗搅在酽茶内。若得夫主吃了茶,到晚夕睡了枕头,不过三日,自然有验。”
一方面表明吴月娘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需要采取措施稳固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在吃茶行为上作法的方式来求得夫妻恩爱,可见吃茶行为的日常重要性。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于吃茶行为上对西门庆的奉迎也是不同的。
其一,西门家的奴仆。因身份地位低下,且生计来源于西门庆,故卑躬屈膝,弯腰举茶,“双手递茶上去”,以示尊敬。
其二,妻妾、丫鬟奉茶。“抹去盏边水渍”,体现出女性的细心和柔美,“双手递与”表现出尊敬。
其三,依附于西门庆的店铺伙计。韩道国本是一市井破落户,后因受西门庆赏识成为管理店铺的伙计,为人轻飘浮躁,巧于言色,颇有帮闲意味,“举的高高”“奉与”表明其明显的讨好,品质卑下。
其四,有利益往来的官员。《金瓶梅词话》中描写了不少与西门庆有利益往来,受到西门庆资助的官员,如蔡状元、何千户等。他们虽有官职,但在当时扬商抑士的社会环境中,不得不向财富通天的西门庆低头。如书中描写何千户“躬身捧茶,递与西门庆”,“躬身”则将谦卑的姿态描绘出来。
其次,从待茶礼仪上彰显出地位的尊卑与世道的人情冷暖。《金瓶梅词话》描绘了一个昏聩的黑暗社会,充斥着金钱利益和人性欲望,每个人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追逐自身的欲望,同时亦是一个阶级社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饮茶习俗已经融入明朝中后期的平民日常生活之中,也因此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待茶礼仪。
《金瓶梅词话》中有许多婚俗描写涉及茶礼,但因“冷暖”场合的不同有些许差异。如第一百回,吴月娘来云离守家避难,提起儿子孝哥的就亲之事,“因把那百颗胡珠、宝石绦环交与云离守,权为茶礼”。可见,茶礼不仅仅有名贵茶叶、茶饼等茶食,还包括一些珍珠宝石,以至于发展成为聘礼的代名词。
无论是李衙内还是吴月娘所下的茶礼,都较为贵重,体现出他们对婚事的重视。而在第十九回中,李瓶儿因等待西门庆不及,误嫁蒋竹山,后经波折改嫁西门庆,但西门庆心中不快,对玳安道:“既是如此,我也不得闲去。你对他说,甚么下茶下礼,拣个好日子……”李瓶儿的待遇则要简陋得多,非但没有西门庆的茶礼,自己反而要抬过去很多嫁妆。而且一顶花轿落在大门首,半日没有人去迎接,被西门庆冷落了几日。可见在茶礼的待遇上,也体现出人情冷暖,地位尊卑。
三、结语
《金瓶梅词话》中大量而丰富的茶描写,是对明朝中后期饮茶风俗的反映。“吃茶行为”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点缀并丰满故事内容,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作者的一些信息,对继续缩小作者范围起到了助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