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外皮晶莹剔透,宛如酿蜜的水晶,内里则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李孔修《咏龙眼》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龙眼肉的秋日奥秘。在58年的一个秋夜,名医龚廷贤面对一串黄澄澄的龙眼,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赞誉:“龙眼味甘,归脾益智,健忘怔忡,聪明广济。”他不仅以高超的医术治愈了鲁王张妃的臌胀之症,更在此刻,以诗句的方式揭示了龙眼肉的独特价值。龙眼肉,作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成熟干燥或半干燥假种皮,不仅口感甘甜,更被誉为益智健脑的良药。龙眼肉饮片源自一种常绿乔木,这种乔木一般高达0余米,偶尔也有高达40米、胸径达米的大乔木,其根部具有板根特征。这种乔木的果实,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了我们口中的龙眼肉饮片。龙眼植株,作为一种大型乔木,其叶片与叶柄相连的长度可达5-30厘米或更长,甚至偶见超过此范围。叶片上,通常生长着4-5对小叶,偶尔也会出现3-6对的情况。这些小叶的叶面呈现出薄革质的特点,形态各异,往往两侧并不对称。其长度和宽度分别在6-5厘米和2.5-5厘米的范围内。龙眼的叶片呈羽状复叶形态,其特征在于具有大型且多分枝的花序,这些花序通常生长在枝干的顶部或近枝顶的叶腋处。值得注意的是,花序的表面覆盖着细密的星状毛,为植物增添了一丝细腻的质感。同时,花梗相对较短,而花瓣则呈现乳白色,形态披针形,与萼片的长度相近,外表面还覆盖着一层绒毛,增添了花朵的柔美。此外,花丝上还生长着短而硬的毛,使得整个花朵更加生动立体。龙眼的小花凋零后,便结出了近球形的小果。这些小果的直径大约在.2至2.5厘米之间,通常呈现黄褐色,表面略带粗糙,并伴有少量凸起。而种子则呈现茶褐色,光滑且亮丽,完全被肉质的假种皮所包裹。龙眼的花期通常在春夏之间,而果期则主要落在夏季。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水果龙眼,其产地主要分布在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多个地区。其中,福建所产的龙眼品质上乘,备受赞誉;而广西的龙眼产量则位居前列。
龙眼种植园的采收与加工在夏、秋两季,龙眼成熟后会被采收,经过干燥处理,去除壳和核,再晒至干爽不黏。这样,我们就能得到药材龙眼,其性状为囊球形纵裂的扁片块,常粘结成团块状。单独摊平后,它呈扁片状,纵长.52厘米,横宽4.56.3厘米,厚度不足毫米。药材的颜色是黄棕色或棕褐色,半透明,一面粗糙,有细皱纹,另一面光滑,有纵皱纹。其肉质柔韧,微带粘性,气味微香,味道甜美而独特。传统上,龙眼被视为一种优质的中药材,其特点在于片大、肉厚、质地细软、颜色棕黄且半透明,同时带有浓郁的甜味。在药性方面,龙眼被归类为甘味和平性,能够入心、脾经,从而具有补心脾、养血安神和益智的功效。对于惊悸、健忘和失眠等症状,龙眼能发挥显著的治疗作用。为了确保其品质,龙眼应储藏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并注意防潮和防蛀。在用量上,通常建议使用0~5克,大剂量可达30克,既可煎汤,也可熬膏、浸酒或入丸剂。然而,对于那些湿阻中满、停饮、痰或火气旺盛的人来说,应谨慎服用龙眼。此外,龙眼肉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糖类、脂类、皂苷类等,这些成分共同赋予了龙眼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经典处方归脾汤(《济生方》)黄芪9克,白术9克,党参9克,茯神9克,龙眼肉9克,广木香.5克,远志3克(后下),酸枣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4.5克,红枣5克,水煎服。此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症。
常用膏方杞圆膏(《摄生秘剖》)龙眼肉克,枸杞克。将药材择净,研细,水煎三次后合并汤汁,文火浓缩并加入适量蜂蜜煮沸收膏。每次服用20毫升,每日两次,可用温开水或淡姜茶适量送服。此膏方主要用于养血补血,适用于血不足及各种贫血症的食疗。
本草摘要《本经》:“龙眼能安神定志,改善厌食症状,长期服用可增强魂魄力量,提升智慧。”《日用本草》:“龙眼有益智宁心的作用。”《滇南本草》:“龙眼能益血安神,增强智慧,敛汗开胃,益脾补虚。”《泉州本草》:“龙眼益气补脾胃,对于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及脾虚泄泻等症状有疗效。”
结语十月秋果的第三道佳肴——龙眼肉,已盛装登场!
不知各位是否已品尝到这颗秋日的甜蜜果实?
敬请期待下一期秋果,木瓜将为您带来别样的惊喜!
愿您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健康!
END
拓展阅读[]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8.[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9.[3]陈士林,林余霖.中药饮片标准图鉴[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70.
制作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医学源编辑部文案
郑唐好排版
郑唐好图片
扩展阅读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