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
因文拜荆。我与陈从周(-)先生“有交无往”。
年,我为徐志摩、陆小曼编散文合集《爱的新月》,想配发几帧陆小曼的稀世照片,经王映霞介绍,我致函陈从周。后由他的近邻、同济大学的老友钱青教授复函示我,说陈从周已数度中风,无力为我提供方便。我本已绝念,孰料是年春节期间,他的长女胜吾由美返沪,遍捡箱箧,惠寄两张从未面世的徐、陆照片。俾使《爱的新月》平添了几分辉彩。
陈从周画像
上世纪末,我曾三次谒拜先生。前两回过访,来去匆匆,正值先生外出求医,不遇。第三次是专程,在同济校园住了两天,记得那是年岁末,初冬的阳光,暖融融的洒满了梓室,有点春意。然主人却僵卧病榻,昏昏沉睡。正面墙上悬着他与夫人蒋定的大照片,左手壁上悬着他八十华诞时友人书赠的“寿”字,那硕大祥瑞的“寿”字与缠绵病榻数载的先生之病容,令我想起周作人的“寿则辱”的那句话来。
新千年元旦,我给先生寄去贺卡,先生已不能作复,胜吾别出心裁,将其父喜欢的几方印章钤在一页贺卡上回赠。品味“江南石师”那几枚闲章,意趣盎然。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我曰“闲章亦明心迹”!
陈从周
三个月后,梓翁辞世。
是年秋某日,我忽接胜吾电话,告知浙江海盐拟建陈从周艺术馆,征求实物,又说,50年代初梅兰芳曾赠其父一幅“梅花”。梅过世后,她父亲将此画捐给南京博物馆(梅的故乡)。胜吾说她想自费请博物馆代为复制一份转赠艺术馆。我一口承诺效劳,因该馆一位副馆长是我的朋友。那位朋友很热心,鼎力张罗一番。不知何因,未果。我为此惴惴,一直引以为憾。今适陈从周(.11,27-,3.15)先生仙逝五周年,特撰此文,权借用四枚闲章作标题弘扬先生懿德风范,聊表心香一炷。
梓室
梓室,乃赵朴初先生为陈从周书斋的命名。典出子厚的《梓人传》。盖先生工木土,故赵以梓人称之。陈从周喜甚,晚年以梓翁自喻。
梓室,实为陋室。“陋”到仅七平米方圆,但文房四宝俱备,充盈书香。文革岁月,陈从周白天要进“牛棚”,扫厕所、打杂,晚间归来,家人怕他太累,又担忧写文章再遭横祸,劝止。陈从周常背着家人,半夜起床,挑灯展卷,或夜读或挥毫,将他对古园林事业研究的心得、思考,用蝇头小楷倾洒稿笺。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他的《说园》先后被译成英、日、德、法、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仅日本,就有六家同时翻译。
张大千与陈从周
“多才好学,博识能文。”俞平伯如是评说陈从周。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颂、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他交友极广,与科界前辈茅以升、朱启钤,建筑大师梁思成、贝聿铭,书画名家张大千、王蘧常,以及京昆大师梅兰芳、俞振飞等科坛艺苑社会名流结交,或拜师学艺或切磋文化。他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将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研究,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享誉中外。
陈从周与贝聿铭
他是匠人。土木匠,教书匠。
作为土木匠,他走出梓室,考察、修建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亲躬,圈点评划足迹遍中国;作为教书匠,“传道、授业、解惑”,他把梓室作为教室,新生入校,他常把研究生带回梓室,让学生们看他大学时代的作业、笔记,看他的书画作品,看他那《梓室余墨》蝇头小楷长卷……为他们上一堂无言的“勤奋课”。“板凳要坐十年冷”。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有德者,虚怀若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
陈从周书法作品
在治学上,为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凡是报考他的研究生,他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格式还要竖写;上国画课,他不讲技法,先要学生每周画五千个圆圈;画竹写生,一次要交十几张作业。他认为这是在教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本功。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有绅士风度,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传道”。他反对文、理分科太死,倡导文理应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由博返约。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既有创见又灵活。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上世纪50年代,他便把昆曲引进课堂,建议学校开办昆曲研究班,请昆曲名家到校园传授昆曲。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他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艺术趣味。在他此举的启发下,昆曲大师俞振飞也请他到昆曲学校讲古园林建筑。他讲“园境与曲境”,提倡“曲师知园,园师懂曲,园中拍曲,曲中寓园”,竟建议戏校学生到苏州园林中去体味古典戏剧之美,去感受“游园”“惊梦”中一招一式的源泉。
“腹有诗书气自华”。陈从周授课深入浅出。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学生的艺术境界。他在谈大园林与小园林的区别时说:“大园林宜动观,如浏览水墨长卷,小园林宜静观,如把玩扇子和册页”;在论述园林应由艳丽而素雅时说,如女孩子“小时候喜欢红皮鞋,大了喜欢白皮鞋”;在讲授园林造型收头处理重要性时说,比如旧时相亲,“男看皮鞋,女看头发”;称赞朴素的空间效果是“贫家勤扫地,贫女勤梳头”;在阐述保护古建筑与营造新建筑两者关系时,以“土要土到底,洋要洋到家”一言概括。他游刃雅俗之间,而且都与传统文化有关,以致他的众多学生在缅怀先生时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陈从周书画作品
陈从周提倡在做学问上,要讲究世系和传承。有人认为此说会导致门户之见,缺少包容,不易交流。他觉得应一分为二,讲世系有凝聚力和鞭策力,逼学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致失传。他自称是桐城派弟子,他认为自己的国学底子还不错,是大学老师的教诲。同时,他在指导学生做学问上,讲究扎实,论文题目宁可小而全,不能大而空。反对什么“通论”“评述”之类大题目,觉得那是大海中捞鱼,一网下去虽有收获,多为小鱼小蟹,没有硬通货,缺少权威性;他倡导学生既钻故纸堆,又要走访、调查,掉几斤肉,到小河浜里捉鱼。方法是先筑堤,后抽水,将小河沟里的鱼一网打尽;那样在那条小河沟里你就是权威,大专家、大学者也捉不住你的“板头”。陈从周的这番理论或许是经验之谈。他自己就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学的是文学,后因兴趣而改行。故业内有人非议他的学问不正宗,说他的园林散文不是论文;甚而有人认为他在搞“旁门左道”。显然这有失公允。对此,他不以为然,说:“我搞学问是红*战术,我没有多少兵力,就打游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占山为王。占住一个山头抓住不放,管你承认不承认。只要有真东西,就不管别人说三道四……成了草头王,你不认也得认。”
实践证明,他的说法不无道理。陈从周独辟蹊径,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糅在一起,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
诚正如此,他由梓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日本人称他是“中国园林第一人”,美国人称他为“中国园林之父”。
梓室,是他成功的起锚点。
石师
江南
“江南石师”。顾名思义,石师,师石也。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由此足见陈从周对江南园林的情结。陈从周缘何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苏州园林之盛冠盖全国当是一,他个人命运的沉浮悬于苏州园林当是二。
陈从周书画作品
陈从周本在上海教书。全国解放之初,他应苏州美专之聘,在这所学校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教学之余,他探访、考察苏州的园林和文物,同时足迹遍留江苏、浙江和山东。故后来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古园林)。年,他出版《苏州园林》,该书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引起全国建筑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