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英杰出自《二十四节气志》
5月5日或6日立夏,是象征夏季开始的节气。“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春,万物萌生、蠢动。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宽假万物,使其繁盛。“养之长之假之仁也”,是说天与地联手,在夏季宽厚地纵容万物生长,是天地最为仁慈悲悯的季节。
《礼记》描述的立夏物候,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根据《礼记训纂》,“蝼蝈,蛙也”。立夏之后,“听取蛙声一片”,著名的“天气预报员”开始亮相、发声了。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蝼蝈是“生穴土中”的蝼蛄。其实甭管特指哪个,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都开始纷纷登场了。
在因夏而鸣、而出、而生、而秀的物候次第中,古人以顺应而不冲犯的礼敬之心乐享着天地赐予的“麦秀风摇,稻秀雨浇”的繁盛田园。立夏时节,恰是草们、苗们的青年节。
风小了,雨多了,“立夏无雨,碓头无米”。万物领受着雨露阳光的滋养。当然,如果按照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22℃的气象学标准,很多地方是:虽然立了夏,依旧春当家。春与夏大体是“划江而治”的格局。但近些年,夏往往在立夏时节便急促地“北伐”至华北,春既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
一年之中,什么时候春天的面积最大?不是清明,不是谷雨,而是立夏。确切地说,是立夏的三候(5月15日至20日左右)。所以,如果以平均气温来定义节气,立夏或许应改名为“盛春”更为贴切。
一位朋友说:“你们气象学的入夏标准太烦琐,我们的标准是‘樱桃红熟’。”吃上樱桃,便是夏天。“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好吧,其实我也特别喜欢这个鲜美的换季标准。
“桃始华”是春,樱桃熟是夏,花果标准终究比气温标准更优美、可爱。
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立夏日俗尚啖李。时人语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
在太湖流域,立夏的时令“三鲜”是蚕豆、竹笋、青梅。“俗于立夏日啖青梅,云令人终岁神清不惛睡。”当梅子由青泛*之时,便是绵绵的梅雨时节。
立夏时节,“其盛以麦”。江淮地区的农谚说:“谷雨麦怀胎,立夏麦吐芒。小满麦齐穗,芒种麦上场。”
麦熟进入最后一个月的倒计时。“四月麦醉人”,麦子是乡间风景;“麦足半年粮”,麦子更是百姓依归。
立夏之后,是“祝融司令继芳春”,天气渐趋炎热,体现着一个“火”字。此处的司令,不是领兵打仗的头,而是管理时令。祝融乃火神,它开始掌管时令了。人们或乐于夏,或苦于夏,皆因这个“火”字。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无须畏惧,以随缘之心体验自然,春日是良辰,夏日亦是佳期。“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自是各有其美。“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所以,春日修“生”,夏日修“养”。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夏季,我们不厌恶阳光,修一个“养”字,多一些修养,过一个无怒之夏。
古人认为,夏天是温暖湿润的南风送来的,衣食温饱所需的各种物产都是夏天长出来的,丰饶、富足皆拜夏之南风所赐。故而,诗词当中有抱怨“东风恶”的,有抱怨“西风凋碧树”的,有抱怨“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唯独很少抱怨南风。
宋英杰:“打南边来了个夏天”
插画/视觉中国
立夏·诗情画意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
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
绿阴幽草胜花时。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
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
困人天气日初长。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插画/中国书画诗词院立夏·节气习俗迎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饯春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尝新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吃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斗蛋
这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民间相传诸葛亮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吒之日,正好是立夏之日,每年这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
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则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
每年立夏这天,晋武帝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秤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
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图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