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製作出來的燒肉皮脆肉香。網上圖片
從一個小作坊,到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閣燒肉「香」出了廣東大井村。儘管如今黃閣燒肉已自成品牌,但作坊卻依舊還保持著最為原始的家庭作坊的模式:兩棟一層平房,中間一條連廊,一棟用於處理、醃製食材,一棟用於燒製,總共加起來面積約莫一兩百平方米。
每天凌晨1時30分,黃閣燒肉的傳承人張盛華一家的作坊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在當地,早市開放的時間是5時30分,為將第一批新鮮的燒肉配送至早市,生豬被拉到工廠之前,張梓康和師傅們早早就做起了準備工作。張梓康今年30歲。年,從體校畢業後不久,他便逐步接手家中的檔口。習武的經歷讓張梓康在操作燒肉過程中遊刃有餘。製作燒肉強調「打骨入味」,「打骨」需借好力,「入味」需用巧勁兒。一隻被選用的生豬,體重在60公斤至75公斤之間,首先要解剖得好、去骨之後,進入最關鍵的一步:醃製。將糖、鹽、五香粉按一定比例進行調配,再均勻地揉入豬肉中,醃製約兩小時。
據張梓康介紹,用於醃製的醬料是黃閣燒肉的「獨門秘笈」,雖成分簡單,但配比卻是由張家祖祖輩輩摸索而來的,一直以來都需要張家傳人親自上手。如今,張盛華已年逾六旬,張梓康便擔起了這一重任。
色澤金黃、口感酥脆的黃閣燒肉,一般人們會採用蘸白糖的吃法。「以前物質匱乏,黃閣燒肉隻能在過年的時候吃到。現在的黃閣燒肉吃起來卻更像是一種故鄉味道,提醒自己珍惜當下的甜,莫忘過去的苦。」48歲的南沙人鄭先生說,在許多南沙人的心中,黃閣燒肉已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記憶的味道。
長按以下二維碼,自動識別關注『星島美東版』(ID:SingTaoNY)公眾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