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参苏饮,它有哪些配伍经验
TUhjnbcbe - 2022/11/21 19:26:00

说到中医中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常见的还是一些外感问题,因为有时候,轻微的风寒外感,我们基本都是寻找一些自认为“便捷”的方式处理,这很多时候就涉及到中医的“发散表邪”。

而谈及发散表邪,很多朋友第一想到的就是麻*桂枝之类。实际上,在民间有很多发散表邪之方,比如喝点生姜汤、弄点紫苏叶熬水喝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参苏饮。

先看看它的汤头歌诀: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参前若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不瘥。

参苏饮的组成稍微多一点,包括:人参、紫苏叶、前胡、姜半夏、干葛、茯苓、陈皮、枳壳、桔梗、木香、甘草共十一味,此外还有生姜大枣为引。主要针对外感内伤引起的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眩风泻诸证。

这个方剂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文里也有关于它的化裁,比如外感重者,去枣加葱白。

参苏饮的病因病机上。其外邪为外来的风寒之邪,这和荆防败毒散的风寒湿邪有点不同。风寒外邪束表,所以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这是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

其次它也有气虚的存在,而且气虚的程度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证里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脉弱,都是气虚常见之证。

我们都以为气虚就是抵抗力下降,其实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饮食不思,或者食少便溏等等,这些有形的表现都可以从病者素体体质去判断,或者和人参败毒散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荆防败毒散比起来:

荆防败毒散适应以风寒湿邪引起的表证为主之证,气虚、咳嗽有痰相对比较轻微;

而参苏饮外感的是风寒之邪,和荆防败毒散的风寒挟湿本身就有差异,但由于气虚在先,脾不运湿,湿聚成痰,痰阻气机,再加上外感风寒之邪较盛,所以会出现咳嗽痰白等寒痰特点。

由于痰阻气机,导致脘满闷,这是因为气虚后脾不运化,运化无力而出现的衍生证候。

由此可见,参苏饮和败毒散的差异,在病机上就有明显的差别,参苏饮的里证更为明显,表里同病且基本相当;而荆防败毒散则里证轻微。

其次,虽然都有风寒表证,但荆防败毒散的头身酸楚疼痛是挟湿所致,参苏饮则往往寒痰较为明显。

我们分析一下参苏饮的配伍:

君药:紫苏叶。苏叶是性味平和的发散之品,虽然性味辛温能发散风寒,且兼有理气的作用,但没有麻*桂枝那么发散走窜,是为君药;

臣药:葛根、人参,葛根入阳明经解肌发表,透散最浅表之邪,而阳明主肌肉,和苏叶的发散风寒有所不同,葛根是解肌发表。

这是因为体有气虚,发散外邪时就得兼顾散表和外透,这是一个重点,因为气虚无力抵抗外邪,外透可以说是预防外邪入里。人参既有助正祛邪,同时也扶助机体不足的正气。

其实在参苏饮里,就有人参、茯苓、甘草这个四君子汤的架构,就是起到益气补虚,同时助正祛邪的作用。

佐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这就有了“二陈汤”的架构,目的是为了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形成一个治痰、化痰、和胃的组合。

茯苓、前胡能够除湿化痰、健脾渗湿,属于标本兼顾的配伍。桔梗、枳壳畅通气机,凡是有胸膈满闷,有痰或者瘀阻滞,这是常用的结构。

还有行气较强的木香,增加了全方行气散气之能。这是因为内有咳嗽痰白这些津液凝聚之像,用木香增加行气,有利于布散津液。

使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甘草助人参益气,也能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还能调和营卫,是为使药。

由此可见,参苏饮的配伍特点有二:

一是攻补兼施,散补并行,发散表邪和补气,这样散邪而不伤正,补气而不敛邪了;

二是津气并调,它的行气有助于消痰,化痰使津液输布,有助于气机畅通,可以说是行津、布津和行气相辅相成。

在参苏饮的运用上,要抓住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这些辨证要点,也就是外感风寒表实,兼有痰气,从而导致气机阻滞,痰湿凝聚等问题。

如果恶寒重,头痛明显,可以配伍川芎、白芷、藁本之类;如果气滞不重,可以减少木香;如果气滞兼胸闷,适当调整陈皮之量。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参苏饮,它有哪些配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