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痴迷于不含烟草的中药清香味,他家六代传承
TUhjnbcbe - 2022/12/4 17:46:00

王昱的工作室里满是清香,闻不到一点“烟味儿”。桌上一个个玻璃罐里盛放着他的“作品”——不同香型的鼻烟。旁边是薄荷叶、冰片等多种原材料,却不见烟草身影。王昱制作的鼻烟不含烟草,以各类草药手工混合研磨后发酵、陈化而成,花香、木香夹杂其中。清香的气味有着提神醒脑的作用。

23日,王昱研磨药材,制作鼻烟。

古装剧中不时出现的鼻烟在现实生活中算是不折不扣的“小众”产品,而曾经用以盛放的鼻烟壶已是一项收藏门类。王昱家中制烟手艺已经传承六代,自小的熏陶让他对鼻烟有些痴迷。“所谓坚持传承本质都源自喜爱,自己摸索出来的‘火候’特别有成就感。”王昱说。

23日,王昱研磨药材,制作鼻烟。

鼻烟粉末里的“大学问”

聊起制烟工艺,王昱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各种各样的鼻烟粉末并非简单磨成细粉而已。揉碎、捣烂、混合、发酵、加料、封缸、陈化等等步骤一个都不能少。“其实最初选材就影响了最后鼻烟的好坏,好料才能出好烟。”王昱说,“挑选后的使用同样有讲究,比如薄荷叶要用隔年的,苍耳子要用炒熟的,枣花香型的鼻烟要用枣花和熟透落地的枣一起熏……封缸后要陈化至少3年,各种药材的味道才能充分混合,所以制烟的周期都是三四年起步。”

制烟的时间点同样考究。王昱一年只做两“季”烟,清明前后和三伏时节。“山东在这两个时间点的气候特别适合做鼻烟,温度和湿度搭配得特别好。其实自古山东做鼻烟就很有名,除了气候特点之外,本地的药材丰富,而且质量也高,为制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王昱家族制烟的手艺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他仍然坚持使用家族传承的手工制作方式。在他看来,制烟如同做菜一样,只有用手才能精细地掌握“火候”,而这种“火候”是机器难以替代的。“手工制作限制了产量,我一年最多也就做多斤,做得不多但是可以保证原汁原味的传统鼻烟品质。”说着,王昱摆动着手掌,他的双手因为常年揉药制烟变得格外粗糙,掌心被“染”得发*。

爷爷制烟的“小帮手”

如今,王昱已经年过五十,已制烟大半生。他最早对鼻烟的认识源自从小的耳濡目染。到王昱这一代,他们家制作鼻烟的手艺已经传承了六代。小时候,在爷爷身边看他碾磨原料、制作鼻烟是王昱的一项乐趣。“其实那时候也不太懂,就是对中草药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没有玩具,制烟的工具还有些瓶瓶罐罐自然容易引起我的兴趣。”王昱说。

爷爷的制烟原料还会成为王昱小时候的恶作剧“道具”。上学的时候,他会偷偷拿一把苍耳子放在同学的板凳上。“苍耳子也是一种药材,表面有些倒刺,同学不注意坐下就会被扎得蹦起来,我的恶作剧就得逞了。”回忆起来,王昱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不过回到家里免不得要挨训,我爸爸有时候还会拿戒尺打我手。”

其实,王昱在玩耍之余已经开始接触手工制烟。那个年代家里缺少合适的工具,捣碎药材的步骤只能靠蒜臼子代替。洗刷多遍晾干后,王昱便会负责闻一闻“检验”蒜味是否被彻底清除。随后捣碎的工作便落在他的身上。

传统制烟遇上“好时候”

20多岁时,王昱正式开始制烟。尽管有祖传的“方子”,他独自制烟并不顺利。制作工艺稍有不慎,鼻烟的味道就出现偏差。封缸时不够严密,整缸烟都可能“前功尽弃”。“方子就像是一把开门的钥匙,开始的时候要按照方子一步一步来。后来就会感觉融会贯通,摸透了每种药材的特点和作用之后就可以做一些调整和创新。”

制烟伊始,王昱最愁的就是销路。渐渐地,他制作的鼻烟在小圈子里有了好口碑。戏曲演员和美术从业者是他的主要客户。随着传统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营销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我用‘喜面’作为品牌,其实鼻烟原来也被称为‘吸面’,后来演变成‘喜面’。短视频兴起后,我也学着上传一些传统鼻烟知识,一般看的人只有几百,但是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手艺我就觉得很知足。”

王昱将制作好的鼻烟灌入壶内

王昱将盛放鼻烟的罐体用腊封住

多年来,王昱也曾收过徒弟,只是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每当有徒弟放弃,他都会表示理解。鼻烟制作消耗时间产量有限,而收入可能比不上一份好工作,年轻人很难坚持。“我自己做这个也赚不了什么钱,全靠别的生意收入支撑。不过,我11岁的儿子从小对药草和鼻烟很感兴趣,希望他也可以像我小时候受熏陶一样喜欢上制作鼻烟,以后可以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痴迷于不含烟草的中药清香味,他家六代传承